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黑眶蟾蜍廣泛分布於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地區,是臺灣現存30多種原生蛙類中,與「盤古蟾蜍」並列唯二的蟾蜍科成員。蟾蜍科動物具有粗糙顆粒外衣,當遇到危險時,這些顆粒狀的「疣」和眼睛後方的「耳後腺」就會分泌白色毒液來嚇退敵人,是牠們珍貴的禦敵武器。
在臺灣,黑眶蟾蜍的繁殖季節為雨量較多的春夏季,夜晚的水域可以觀察到牠們的繁殖行為,雄蟾蜍會發出急鳴求偶聲,獲得雌蟾蜍青睞後,再利用前肢第一、二趾內側的「婚墊」穩穩抱住雌蟾蜍,接著雌蟾蜍便會在水中產下兩兩排列的長條卵串,裡面包含上千顆的卵,長度可達數公尺!
擁有強大禦敵武器和驚人繁殖力的黑眶蟾蜍,一旦成為侵略他處的外來種,後果不堪設想,然而隨著全球貿易的蓬勃發展,外來種入侵也成了難以避免的趨勢。2014年,生物學家在遙遠的非洲馬達加斯加發現了這種原生於亞洲且具有毒性的黑眶蟾蜍,第一時間意識到必須盡快移除,否則將對當地生態造成巨大威脅,儘管他們很快地組織起團隊,並與當地保育團體和社區居民共同合作,然而根絕外來種的大工程並非一朝一夕可達成,再加上經費及人力資源有限,移除行動難以趕上黑眶蟾蜍以每年約兩公里向外擴散的速度。
2015年,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們與當地政府單位集結成立了國家蟾蜍諮詢委員會,在NGO組織「馬達加斯加動植物保育群(MFG)」帶領之下,開始了長達多年且持續至今的移除計畫,除了直接捕捉並移除外來種,計畫團隊也持續開發如何在外來種入侵初期就能偵測到的科學方法、支持政策發展及研討成本效益等等,並透過公民科學訓練,教導當地居民如何辨別物種和正確的應對方式,透過張貼宣導海報及設置聯絡熱線、開設社群平台粉絲專頁等等擴散資訊傳播,動員群眾的力量共同守衛家園。
目前馬達加斯加面臨近千種的外來種入侵,對於當地的原生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然而這個議題在國際社群之間卻未得到足夠的關注度,希望透過媒體擴散,能讓大眾認識並了解外來種入侵所延伸出的各種問題,邀請大家共同關注相關生態議題。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