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禁止體罰兒童,在日韓修法明定禁止父母體罰後,台灣也將跟進並於近期公告民法修正草案。
父母教養方式 影響兒少人格
台灣每年約新增一萬多名兒少遭不當對待,其中以身體不當對待類型為最多;而家扶基金會每年新承接的追蹤輔導案約1,500名兒少,服務實務中發現,遭身體不當對待或管教不當的兒少,多數集中在小學階段。
體罰的速成式教養策略,無形中卻犧牲了「親子關係」和「兒少健康」,更潛藏暴力循環風險。家扶基金會呼籲用合宜的管教方式才能正確傳達父母的愛,而社會大眾一起加入關注、用愛包圍。
體罰重傷親子關係 兒少問題不減反增
調查指出,小學階段兒少遭受體罰會影響親子關係,有4成5會減少與父母溝通、不願分享心事;在心理層面則近7成認為體罰讓自己失去自信,超過半數容易情緒低落,更有3成左右會開始自我否定,甚至覺得不被父母疼愛。
在外在行為上亦出現變化,逾3成會隱瞞自己的事或無法專注課業,甚至近2成會自我放棄),令人諷刺地,所有父母不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事,都會伴隨體罰出現。新北市家扶社工督導彭淑鈴表示,相信家長管教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但用錯方法不但傷害孩子,甚至會助長其他更不適行為。
體罰藏暴力風險 教養需更多耐心
兒少隨著年齡增長越認同「體罰」是一種暴力行為,其中曾被父母以維持姿勢、用器具或用拳腳體罰的小學兒少,皆有高達或近四成表示,自己會以暴力解決問題,令人憂心暴力的惡性循環已潛藏在父母的教養方式中。
新北市家扶社工督導彭淑鈴表示,相信家長管教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但用錯方法不但傷害孩子,甚至會助長其他更不適行為。育兒過程中,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當我們用愛與耐心教養,這些特質也會烙印在孩子行為上,這些美好最終都會回饋給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