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夏天的高溫潮濕環境,常常讓皮膚病患受不了,因為這些夏季皮膚問題往往有個共同症狀,就是發癢與發紅。
許多時候民眾發現皮膚有發紅、水泡與發癢,直覺上就認為是濕疹,於是直接去藥局買了藥膏自己治療。極緻皮膚科魔羯座醫師宋奉宜(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 常務理事)就表示,濕疹就是皮膚發炎,只是一個名詞,無菌性的皮膚發炎當然可以使用輕微類固醇處理,但是黴菌感染的體癬,真菌引起的汗斑與細菌性的小膿疱皮膚炎也會出現發紅、發癢、脫屑甚至水泡的現象;但如果把類固醇用在感染性疾病上,會使後者的感染狀況更為嚴重。反過來說,把抗生素、抗黴菌或真菌藥物錯誤使用在無菌性的刺激性皮膚炎,藥物對皮膚的二度刺激同樣會使皮膚炎更形惡化,甚至出現糜爛與組織液滲出現象。
宋奉宜醫師指出,台灣夏天氣候悶熱,又常下雨,基本上注意兩個細節就能排除大部分皮膚問題,也就是保持通風乾爽與避免過曬。首先是穿著透氣寬鬆、但密織防曬的衣物,避免汗水長時間浸潤皮膚,就可以避開汗斑、汗疹與體癬、足癬這些跟悶熱潮濕有關聯的疾病。至於另一部分常見的就和光照有關,像是曬傷、光過敏甚至紅斑性狼瘡的日光惡化之類,做好避曬就非常重要。
宋奉宜醫師提醒民眾,民間通俗作品常常強調秘方或偏方,以為掌握某個藥方就是名醫的致勝關鍵。但其實正確診斷才是醫療的靈魂。如同上面說明的甲藥要用在甲病,乙藥才能治癒乙病。另一方面,誤用藥物除了藥效錯誤甚至傷害,藥物帶來的依賴也是風險之一。例如類固醇濫用的禁斷反應已經眾所周知,抗生素的濫用也可能導致抗生素耐藥性、破壞正常菌群平衡與抗生素過敏反應,這些都可能是青春痘癒合不良與痘疤難以代謝的常見原因。
夏季皮膚疾病常見跟日曬、濕熱相關,這些年許多廠商推出科技布料做的防曬衣物,強調密織、防曬與透氣、涼爽;只要做好避曬,做好通風、透氣,一招就能避免絕大多數的的夏季疾病。而民眾除了防曬、保持乾燥、維持涼爽清潔等措施之外,如果還是出現任何皮膚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詳細監測;切勿亂用藥物,以免造成皮膚二次傷害。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