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73歲男性病人今年初因經常不明原因頭暈、甚至暈倒而到醫院就醫,經心臟內科安排24小時連續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臟傳導系統異常,導致心搏過慢甚至停止,在裝置傳統心臟節律器後,不再發生頭暈的狀況。
安裝心臟節律器 追蹤偵測心率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蔡俊雄醫師指出,心搏過慢的主要原因包括病竇症候群 (sick sinus syndrome)及房室結的傳導功能阻斷(AV block)等。心搏過緩會有頭暈、倦怠感、無力感、昏倒、猝死等症狀,藥物治療效果一般不甚理想,基於安全性考量,建議裝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安裝心臟節律器偵測使用者的心率,在心律異常或過慢時給予電擊,讓心跳速度恢復正常,避免病人因頭暈跌倒受傷,甚至心因性猝死的危險。
無導線心臟節律器 適用年紀大與易感染
傳統心臟節律器裝置於皮下,適用於單腔或雙腔節律,而新型的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則是將節律器裝置於右心室,僅有單腔節律。蔡俊雄醫師表示,傳統心臟節律器由電池、導線、電極所組成。電極前端裝置在心臟裡面,藉由導線連接節律器本身。裝置時需劃開胸前皮膚,製造皮膚下置放節律器的「口袋」,並進行鎖骨下靜脈穿刺,再將導線及電池置入「皮下口袋」內,傷口約5公分左右。
至於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的置放方法,則是從股靜脈以特殊導管,藉由腿部靜脈血管植入於心臟。傷口大小約1公分。正因為沒有導線,不需要在胸前皮下做一個囊袋來置放節律器,大幅降低經靜脈導線或囊袋所衍生的感染、氣胸等併發症。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可提供心臟8至10年所需的電量。但無導線型節律器並非適用於所有的病患,仍需由醫師專業判斷後決定。臨床多適合用於年紀較大,易感染或出血體質及心房顫動的病人。
植入心臟節律器 固定回診配戴識別證
蔡俊雄醫師提醒,病人植入心臟節律器後,每三到六個月需回診檢查心臟節律器狀況,測定心臟節律器功能包括脈搏的頻率及電池消耗情況等,醫師會視情況微調節律器設定。病人需隨身攜帶心臟節律器識別證。
同時避開高壓電塔、發電機等電磁場較強的地點。手機不要放在胸前口袋,使用電話需距離節律器15公分以上。若使用電器中感到頭暈、心悸、胸悶,應立即離開或關掉電器,並採坐姿或蹲姿,同時測量脈搏,等脈搏恢復正常後,再慢慢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