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中,我要來聊聊一位夥伴提出的問題:他手上有兩家公司的 offer,一家是知名大企業,薪水很高,但他很擔心進去之後能力落後同事;另一家公司規模相對小,薪水也比較低,但他比較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好。他在課後跑來問我:「老師,我究竟該怎麼選擇?」
有句成語叫「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也就是我們與其在優秀的環境中吊車尾,不如找個弱一點的環境當老大,但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我們無論如何都該往厲害的地方去。
我對此沒有定論,不過,我自己在學生時代其實就是標準的「牛後」──念的學校不錯,但我的成績卻不是非常好。我甚至常開玩笑說:「我最大的優點,就是我的同學都很優秀。」現在以中年之姿回顧,我是很感謝那段時期的。
為什麼呢?這次我想以經驗分享的角度,來聊聊「牛後時期」帶給我的兩個好處和成長!
好處一:認知邊界會被大幅拓展
待在優秀環境的第一個好處,在於我們對「能力」和「努力」的認知邊界會被大幅拓展。因為裡頭的人要不是天賦異稟,要不就是極度努力,更可怕的是第三種,兩個都有!我們或許無法複製他們的天賦,卻可以看看人家是怎麼努力的。
我從高中就對這點有很深的體悟。當時有一次數學考試的題目很難,全班都只考2、30分,唯獨班上第一名的同學拿到98分。當時我覺得很納悶,於是跑去問這個同學他是怎麼準備的?為什麼老師指定要寫的習題我全寫了,還是考這麼爛,他卻能考98分?
他聽完我的問題,默默拿出三本不同出版社出的參考書,說他全都寫過一遍,還訂正過了。我當場真的被驚呆了,也發現我自以為的「非常努力」,跟這個神人同學相比根本還差得遠!
雖然以「牛後」之姿待在優秀的環境中,我們很難享受領先他人的快感,但卻能快速拓展認知邊界:後續替自己設的標準會比沒待過這種環境的人高,毅力也會比較強,知道自己一定還有努力的空間。
建立這個認知非常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願意付出更多努力,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還有努力的空間。舉例來說,我在履歷課上常告訴同學,每份履歷都要依不同公司和職務來客製化撰寫,他們常常會很驚訝地問我:「那投20份工作,不就要做20版履歷?」我的回答一律就是:「對阿!」
對我來說,求職期間寫個上百封履歷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我在美國看到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做的,就連出身名校的高材生也不例外。但履歷課很多同學沒有這樣的認知,於是不知道其實是該這麼努力,才能找到好工作。當他們在課程中建立這個認知了,後續在求職時,策略也可能大大不同。
好處二:在競爭中設法找到自己有優勢的方向
正因為有些神人真的是太強了,我們再怎麼努力,很可能都難以追上,於是慢慢地我們反而會開始自省:「與其和這些人硬拚,我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個方向,是自己比較有優勢的?」
在成為成熟大人的過程中,這樣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我碰過不少夥伴垂頭喪氣地來問我,為什麼他們明明很努力了,但表現就是追不上別人?我覺得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如上一點提到的,他們根本沒見識過「真正」努力的人,二則是他們從一開始就選錯戰場了,沒能在自己有優勢的領域與人競爭。
以我自己來說,無論是在高中、大學或研究所階段,我的同學都非常厲害,我在這段時間就發現,自己將來絕不能和這些人在學術領域競爭。雖然以前我總期待自己很會做學問、最好能讀到博士,但遇到這些「神人」後,我發現自己該做的,不是在他們輕鬆就能超越我的領域跟他們硬拚,反而該思考哪些方面是我能有優勢、有表現,而且也做得開心的。這才是更實際的事情。
我從很年輕時就開始思考這件事,而這樣的思考,也替我開啟了後續從土木工程、專案管理,一路到擔任講師、分享【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的職涯轉換!
總結
以上提到的兩個「牛後時期」成長,對我來說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珍寶。如果你還很年輕,我會建議你在大約35歲前,也就是我們還在摸索人生方向的階段,先別執著於自己是不是群體裡最厲害的;相反地,你該挑最難、最優秀的環境去挑戰。即使是當牛後也不必沮喪,因為你在這種環境裡獲得的成長,都會是之後越跳越高的籌碼!
眼界拓寬了、對自身能力和熱情的理解夠深了之後,35歲起你就可以選定最有優勢的領域來衝刺,不繞遠路地拉升自己的實力和價值。「先當牛後,再當雞首」回顧過去,我自己是這樣做的,也希望我的經驗能帶給你一些收穫囉!
大人學
由兩位管理顧問:姚詩豪(Bryan)與張國洋(Joe)所創立的學習平台。意指「成為大人的學問」,分享職涯發展、人際關係、溝通技巧以及經營管理等文章與課程,期望以理性思考,彌補教育的斷層,讓更多人邁向成熟大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