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骨質疏鬆症絕非年長者專利,30多歲也會骨鬆找上身!1名32歲紅斑性狼瘡女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功能,某天在家彎腰撿毛巾,突感到背部疼痛,隔天希望藉著按摩改善,但痛感反而更加劇烈,痛了4周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因骨質疏鬆發生骨折,立刻使用骨水泥治療後,緊接控制骨密度。
罹患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 最好規律檢查骨質小心骨密度流失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男性則在70歲以上,就會被歸類在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僅年長者要小心,年輕族群如果有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容易因藥物副作用導致骨質流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也就陷入高風險骨折危機中。
陳德誠主任說明,30多歲個案約在20多歲時,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10多年沒想到已經骨鬆,等到骨折發生才得知,幸好脊椎骨折並未太嚴重,利用骨水泥解除疼痛後,立刻使用治療骨鬆藥物,配合飲食與運動,骨質漸漸恢復,例行檢查已經恢復到骨密度T值-2.0至-2.5,個案也很開始小心骨折危險。
骨鬆治療由減少流失與促進生成著手 不要誤信偏方讓自己藥物中斷
陳德誠主任指出,治療骨鬆由兩個方面著手,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分別有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破壞舊細胞同時也長出新細胞,因此骨鬆治療藥物就有「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就像水庫節約用水,讓骨質流失變慢,促進造骨細胞活性,就像如同增加水庫進水量。
陳德誠主任提醒,骨鬆就是慢性病,治療藥物不能停,臨床會有病人治療幾年後,自認可能痊癒就疏於治療,等到骨質再次變差發生骨折,才體認到使用藥物不能中斷,也有病患看到民間偏方,宣稱能改善骨質,或是誤認改善軟骨營養補充劑,能夠幫助骨質疏鬆症,恐怕都讓自己重陷骨鬆危機。
骨鬆未用藥增加未來骨折修復手術難度 高風險族群最好維持規律檢查
陳德誠主任補充,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手術難度恐怕隨著增加,如果需要使用骨釘或鋼板,就會像在沙地打地基,非常不穩固手術失敗風險提升,因此在臨床上,假使手術不是很迫切,會建議病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兩到三個月,讓骨密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再執行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
陳德誠主任強調,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保持規律檢查,可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密度數值,發現骨密度T值在-1.0至-2.5就屬於骨質缺乏,平日生活就要特別小心,要充分攝取鈣質與日曬運動,一旦發現T值小於-2.5,就罹患骨質疏鬆,一定要按照醫囑規律用藥,才能穩定或增加骨質,降低骨折發生危險。
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很重要 環境裝設無障礙設施減少跌倒危險
陳德誠主任也說,骨鬆病患除了規律接受治療外,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每天最好維持鈣質攝取至少1200毫克,維生素D則要在800至1000 IU,喝咖啡適量就好,不要超出建議量,但菸酒一定要避免,生活環境預防摔倒措施也要做好,尤其年長者常因浴室濕滑摔倒骨折,做好防護能減少危險。
利用微創方式治療骨質疏鬆所引起的骨折
近年來由於醫材設計及材質之進步,對於骨鬆性骨折的病人也發展出許多微創方式進行的手術,像是門診中常見的微創骨水泥灌注或嚴重者加上微創骨鬆釘融合手術可以有效解決病患疼痛問題,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經由特殊設計的骨釘及植入物,再搭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加上病患本身能夠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患者均能有良好的治療結果,有別於以往的錯誤觀念認為骨質疏鬆的病人是無法手術且失敗率是非常高的。對於因為脊椎退化引起神經病變需要手術處理解決問題的骨鬆患者,可以主動諮詢有經驗的脊椎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