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台中市大甲區農會利用稻米產業文化館積極推動食農教育,從稻米生產歷程到米食的介紹讓遊客認識稻米的一生,館內農業作息設備之內容相當豐富,是學校戶外教學或農民團體求智觀摩最佳據點。館內分有水田生態區、稻米生態文化、廿四節氣、米食人生、農具體驗展示、視聽室,從產地到餐桌介紹稻米產業文化,團體可以預約導覽服務。
農會總幹事黃瑞祥表示,稻米為我國主要糧食,傳統農業社會對米食文化特別珍惜,近年因生活習慣的變革導致國人食米量日趨下降,但食米對身體有諸多好處,如何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多吃米食進而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會藉由稻米文化館將米及米食的相關知識及文化轉為圖像化及實體化讓學童更容易理解吸收,將食用稻米的好處深植學童之觀念,以推廣稻米食農教育。
稻穀文化區介紹稻田耕作、循環再生和有機農業,早期農村將大量的稻草殼、米糠視為重要資源加以高度利用,並開發特產品以改良土質、提升農作物品質,為一循環再生型產業。水田生態區介紹稻田灌溉對生態及環境的好處,稻田不僅可以調洪蓄水及補充地下水、吸收二氧化碳、調節氣溫,稻田也是許多生物的重要棲地,本區將生態保育作用以栩栩如生的造景,仿造農村田園景觀,農村生態,在這田溝裡可以找得到真正本土大肚魚、紅新娘、泥鰍、南洋鯽等,經此介紹也可令學童認識並支持國產稻米及友善、有機耕作。
至於臺灣平埔族有關於稻作的豐年祭、米卦收驚,源自臺灣習俗信人間稻穀種源乃得自神賜,而物質的流通亦有賴於稻穀的交換衡量如吃栗子會、剃頭包年制等生命禮俗亦與稻米息息相關,又如糨油飯等等,稻米文化館藉由傳統飲食文化的呈現,讓學童認識所吃食物背後蘊藏的文化涵義,藉以傳承勤勞、惜物、純樸的稻鄉文化。
黃總幹事表示,「稻米產業文化館」內有水田生態區、稻米生態文化、廿四節氣、米食人生、農具體驗展示、視聽室等,充分介紹稻米產業文化及食農教育,只要走進參觀,對稻米的種植到收成、製作米食過程都能一目了然。也因國際時常發生嚴重米荒,稻米生產問題更是受到重視,誠摯歡迎民眾、學生前來稻米文化館參觀難得一見的臺灣稻米產業發展,期望能影響遊客多支持食用國產稻米。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