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許多孩子常會覺得看牙醫是件很可怕的事,在看診前就開始抗拒,甚至從家中一路哭到診間都是常有的事,讓家長相當頭疼不知該如何是好。馬偕醫院兒童牙科科主任趙子婷表示,其實不同年齡層看待「看牙醫」這件事有些不同,他們害怕的原因不太一樣,安撫、減少他們害怕的方法也有不同之處。
1歲前應安排首次看牙 不同年齡害怕看牙的原因不同
一般來說,在18歲以前若有口腔相關問題都算是兒童牙科的臨床範疇,但看牙醫到底該從幾歲開始呢?趙子婷主任提到,現在臨床會希望孩子長第一顆牙之後就可以看牙醫,最晚在1歲生日前就應該安排第一次牙科就診。
但許多孩子其實對於看牙很害怕,若是強行抓住他們、用較激烈的手段,孩子會因此更加恐懼,有了不好的治療經驗後會讓他們更加抗拒看牙醫,後續要再恢復他們對牙科的興趣或信心都會相當困難。這樣的話看診時到底該如何安撫孩子?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獨立看牙、不再大吵大鬧呢?
首先,要先了解孩子究竟在害怕什麼,孩子不喜歡看牙科其實並不單純只是害怕看醫生而已。趙子婷主任表示,不同年齡層不喜歡看牙醫的原因其實有些不同:
- 3歲以前:
這年齡層的孩子理解能力、溝通能力、判斷能力有限,比較難去分辨不喜歡看牙齒的原因。
- 4-6歲:
這年齡層已經稍微可以溝通,對於牙科治療較有興趣。他們有時對於牙科的恐懼不一定是真的害怕什麼東西,常常是害怕一些出自於他們想像的東西,而且這些事物他也未必經歷過,如:未被注射過但看到針就覺得害怕、覺得補蛀牙會很痛,或是他想像中拔牙會很痛等。
- 6-12歲:
這年齡層的小朋友已經可以自己做基礎的應答,他們恐懼的原因主要是與過去經驗有關,例如:他曾經跌倒流血過覺得很痛,因此就對會流血的情況較不喜歡,或是他之前有治療過,接受麻藥注射不舒服他不喜歡,這都可能是他們恐懼的原因。
- 12-18歲:
這年齡層已經有判斷能力、理解能力,溝通方式也會不太一樣,除了過去經驗以外,他們從外界接收到許多知識,能理解到治療的真實情況,會對治療實際產生的不良反應感到反感,如:他知道注射就是會痛、拔牙就是會痛,而因此有些害怕。
看診常用2招安撫孩童 3歲前看診姿勢不同減少恐懼
在看診時,牙醫師也會以不同的形式來減少孩童看牙的恐懼。趙子婷主任提到,通常醫師會先做最初級的行為管理「tell-show-do(說、看、做)」,告訴家長、小朋友治療的過程,呈現會使用的工具,並先在手、皮膚上測試給孩子看,讓他知道這沒有威脅性並不會不舒服,之後才會進到嘴巴裡面做檢查。
另外還會做「正向強化」,給予孩子稱讚、告訴他做得很好,許多兒童牙科也會在治療結束後,以送禮物等方式鼓勵孩子。趙子婷主任表示,這些方法在4到6歲這個階段就會開始使用,不過會隨著年齡不同,運用不同的語氣、溝通及相處方式來做調整。
至於3歲以前的孩童,雖然也常會使用tell-show-do跟正向強化,不過他們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家長的陪同以及較親善的環境,讓他們更容易放鬆,而且這年齡層的孩子看診姿勢也會較不相同。
趙子婷主任說明,通常4-6歲臨床會希望孩子能盡量自己坐在診療椅上,家長在一旁陪同,但3歲以前,怕他會跌倒或是因為家長不在身邊而沒有安全感,因此會採取「膝對膝(knee to knee)」的坐姿,家長、醫師膝蓋相對坐,由家長抱著小朋友、牽著手並護住雙腳,讓小朋友頭部躺在醫師大腿上進行診治。
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獨立看牙? 家長應注意「這些」
除了看診時協助安撫孩童外,家長平時也能透過一些方法減少孩子的恐懼,幫助他們學會獨立看牙。趙子婷主任表示,家長可以用具體的方式示範(modeling),例如:有些卡通影片、內容跟看牙醫有關,可以讓孩子觀看,或是先看過哥哥姐姐或同儕看牙,聽過看牙能獲得獎品等也會是一個誘因。
另外,趙子婷主任也提醒,平時家長應避免講到跟牙科相關的負面字眼,比如有時孩子哭鬧,長輩就會威脅「你再哭,下次就叫醫生把你牙齒拔光」,這會讓孩子心中對醫生跟拔牙產生不好的連結,當孩子看到醫生時就會覺得他是來拔牙的,因而反感排斥。
還有,要減少孩子的害怕其實最重要的是「減少口腔疾病」,趙子婷主任表示,如果孩子有嚴重蛀牙、吃東西會痛,當然就會覺得看牙齒跟痛有關,所以如果都有遵照醫師建議,減少口腔疾病,在沒有疼痛、不舒服的情況下看牙齒,更有機會讓孩子冷靜下來,在沒有疼痛經驗的時候看牙恐懼感一定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