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萬博超報導】當傷口不如預期癒合時,可別大意,嚴重時可演變為大病症!日前有名55歲男性,在工地監工時,左腳掌不小心被鐵釘刺傷,立即就醫施打破傷疫苗,並包紮處理。事後傷口雖恢復良好,但10天後,原本癒合的部位卻開始出現紅腫熱痛,且赴門診口服抗生素仍未好轉,隨即住院接受抗生素與手術清瘡治療。
男子傷口難癒合 竟是偶然分枝桿菌感染
經細菌培養結果,醫師發現患者為偶然分枝桿菌感染(Mycobacterium fortuitum),因此改以抗生素對症治療,順利讓患者病灶處逐漸好轉。經住院16天後已出院,目前仍持續接受口服抗生素,控制良好。
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黃惠君指出,偶然分枝桿菌造成的感染並不常見,其屬於為分枝桿菌的一支,而分枝桿菌中最常見的則是結核分枝桿菌,又以肺結核為最多。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黃惠君主任進一步說明,因肺結核分枝桿菌生長速度比一般常見細菌慢,從培養到鑑定結果,得花上數星期時間。
且過去檢驗上,僅將分枝桿菌區分為結核與非結核分枝桿菌兩類,其中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為法定傳染病,必須通報衛生主管幾關;至於非結合分枝桿菌感染則為非法定傳染病,又依照生長速度快慢分為兩大類。
透過分生晶片鑑定 有效找出感染元兇
過去臨床上,若感染非結核分枝桿菌,僅能仰賴醫師經驗、感染部位與生長速度快慢,來決定用藥。但近年來,已能透過分生晶片方式,鑑定出超過17種非結核分枝桿菌,提供臨床醫師治療上參考。
黃惠君主任表示,臺北榮總於2014至2017年就利用此鑑定方式,分離出27株,並發現此菌若在環境中生長速度較快,最常出現在像是蜂窩性組織炎、傷口感染等外傷後的續發性感染。
外傷後續發性感染 嚴重得外科清創處理
治療上,得採以較有效的抗生素,嚴重時得透過外科清創處理,或是一般的細菌性感染比較需要較長的抗生素治療;黃惠君主任提醒,一旦不慎出現傷口時,應盡快處理,若發現治療後,仍未好轉,應持續就醫,進一步進行培養,找出病菌,對症下藥,才能避免傷口持續惡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