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日前一名醫師疑似職場壓力等多方因素,最後輕生收場,使家屬悲痛萬分。目前許多年後轉換跑道者,如何處理適應新職場,所造成的壓力?北市聯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提醒,若壓力太大嚴重影響生活,已經出現身心症且超過2周,甚至出現自殺念頭,應求助精神科醫師。
心理因素不處理 身心症恐更嚴峻
劉宗憲受訪時指出,常見壓力大引起的生理反應,如頭痛、胸悶、拉肚子或便祕、頻尿、發麻、冒冷汗等,常檢查不出病因。就醫後,症狀仍反反覆覆,就要考慮是否與壓力等心理因素有關。例如壓力大時症狀更嚴重,假日時情況變輕微。
許多壓力過大的患者,不願至精神科就診,腸胃道不適,就找腸胃科醫師,頻尿就去泌尿科診所,醫師警告,身心症狀其實是心理引起,如果沒有根治心理因素,這些症狀恐怕都無法得到改善,甚至還會更嚴重。
辭職?不辭職? 精神治療助抗壓
另外,很多上班族誤認為只要辭職,病情就會立即改善,如果不辭職,看精神科恐怕也沒用。其實是錯誤觀念。劉宗憲解釋,每個人對壓力反應是「相對性」,當外在事件嚴峻,如果本身適應能力強,人就沒有壓力;若外在環境並不困難,卻常負面思考、鑽牛角尖,反而壓力很大。
醫師說,雖然外在環境沒改變,只要來精神科接受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身心療法雙管齊下,可有效對抗壓力。「即使面對同樣艱難的工作,壓力也往往小很多。」
壓力易引精神疾病 影響生活應就醫
壓力過大常誘發許多精神疾病,常見如焦慮、憂慮等精神官能症,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更嚴重則會引發躁鬱症、思覺失調等疾病。醫師說,許多精神疾病通常是多方壓力累積一段時間而爆發,「工作、感情或經濟同時出問題,任何人都會受不了。」不應對患者貼上「抗壓力太差」、「草莓族」等負面標籤。
「別想太多」是常常會對患者勸慰的話,但他鼓勵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就像人會生病,憂鬱症患者就是罹患腦部的疾病,即使一直都是個性樂觀的人,一旦罹病,就會無法控制負面想法。」
劉宗憲呼籲,如果壓力影響生活功能,如失眠,不想上班,頭腦反應變慢,無法工作,假日不願出門,甚至有自殺想法,應立即就醫。若症狀長達兩個禮拜以上,則可能已步入憂鬱症,應接受醫療協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