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血管疾病為全身系統性疾病,在主動脈這樣的大血管可能發生如「不定時炸彈」的主動脈瘤,一旦破裂致死率極高;而在周邊血管這樣的小血管,則會狹窄、阻塞,不及早治療恐致組織壞死、截肢!所幸,台灣微創介入手術進步,治療成功率高,在此基礎下,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更引進「血管內固定錨釘術」和「斑塊旋切術」等新技術,使治療再升級。
主動脈瘤如同不定時炸彈 高風險民眾須留意
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主動脈瘤和周邊血管阻塞都是動脈疾病,皆因動脈老化使血管病變或阻塞,共同的風險因子包括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抽菸、年老(50歲以上)等。
「主動脈瘤並不是『腫瘤』,而是指主動脈壁的彈性變差,異常膨大如氣球的一種疾病,一旦破裂致死率極高。」陳醫師強調,主動脈瘤破裂之前會伴有胸、背、肩、腹無法忍受的劇痛!當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1年內破裂風險逾20%;可怕的是,主動脈瘤在逐漸惡化、變大的過程中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及感覺,因此呼籲民眾應每年健檢或是積極到醫院進行篩檢。
血管內固定錨釘術 讓微創支架更穩固
現今主動脈瘤治療90%皆以微創支架介入術為主,做法是從鼠蹊部進入血管病灶處放置支架,避免動脈瘤持續受到血流衝擊而破裂。這類手術傷口小、復原快;然而,少數案例因主動脈瘤的走勢較特殊,仍可能需要採傳統開放手術以人工血管來修補,傷口大、復原較慢。
微創支架介入術的原理是使用比血管徑較大的支架,透過張力讓支架能貼合於血管壁,但仍有支架滑脫、內漏的風險。陳沂名醫師提到,「目前有血管內固定錨釘術,利用小螺絲釘將支架與血管壁鎖在一起,加強穩固性,有助降低30%的支架脫落、內漏等風險。」此外,發生內漏時,也可將血管內固定錨釘鎖於內漏處,使支架與血管壁密合,排除內漏;例如臺北榮總先前治療了一名88歲老伯伯,考量因年紀大不適合傳統開放手術,後以「血管內固定錨釘術」輔助微創支架介入術,順利完成手術。
打坐竟導致血管阻塞 斑塊旋切術來清除
另外,周邊動脈的血管管徑較小,一旦血管阻塞將造成組織缺血。陳沂名醫師說,其好發於腳部,俗稱腳中風,患者會跛行、傷口不易癒合。民眾若不了解可能誤以為是一般的腳傷疼痛、扭傷,延誤就醫,最後延誤治療只好截肢!
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目前有95%以微創手術治療,包含金屬支架和氣球擴張術,恢復血管的管徑避免阻塞。陳醫師提到,「有些血管不適合置放支架,例如關節處,可利用斑塊旋切術,刮除血管內的鈣化沉積物,打通血路。」
曾有一名患者因戒不掉抽菸習慣,使得血管加速老化,加上平日喜歡盤腿打坐讓血液更加不易流通,發現腳趾頭竟然黑掉,才知道是血管堵塞造成的!而膝關節和髖關節這類關節處因會時常彎曲及動作,不適合放置支架,故以「斑塊旋切術」完成治療;而「斑塊旋切術」已發展成可控制刮除方向,未來應會成趨勢,避免置放太多支架在患者體內。
支架非萬能 醫籲控三高
目前,台灣每年檢查的下肢阻塞病例達8萬例,主動脈瘤約2千名,陳沂名醫師提醒,做好支架不代表無後顧之憂,仍要控制三高、戒菸,並多運動,以免動脈疾病再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