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50多歲男子在四年前曾因為嚴重口渴、頻尿等急性高血糖症狀入院,由於糖化血色素高達11.8%,醫師建議他出院後持續接受胰島素治療以控制血糖,但他卻以怕麻煩為由而拒絕治療。四年過去,他不僅有初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更出現腎功能惡化的狀況,經評估必需接受洗腎治療,讓他感到悔不當初,直呼不該因為沒有症狀就忽略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糖尿病治療要趁早 避免器官累積傷害
「糖尿病治療要趁早,等到症狀出現才去控制血糖通常事倍功半。」收治該名患者的台北市立關渡醫院新陳代謝科雷尊翔主任表示,糖尿病對身體的傷害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患者在初期往往不會感到身體不適,也不會想要積極控制血糖,直到各種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出現之後才想要補救,然而,這時候器官多半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傷害。像上述個案起初對治療十分消極,醫療團隊在回診時就發現他有腎臟病變前兆,但患者自覺身體沒有不舒服,即使醫師處方胰島素,仍不願施打,拖到出現蛋白尿、下肢水腫等明顯腎臟病變症狀才意識到疾病惡化,最終仍無法避免洗腎命運。
誤對胰島素有錯誤認知 醫籲胰島素加強穩定控糖
長期以來,糖尿病友對胰島素的使用存在認識偏差,其實,注射用胰島素與人體製造的胰島素作用相同,可以協助患者控制血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雷尊翔主任指出,國內約有56%患者未達到糖化血色素<7%的控制目標,推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胰島素治療。糖尿病主要致病原因是患者本身胰島素功能不佳,即使在治療過程中,胰島細胞的衰竭仍有可能持續惡化,這也造成原先的口服藥物無法持續維持血糖,建議使用胰島素來加強穩定控糖。
雷尊翔主任進一步說明,糖尿病治療目標在於穩定控糖,如果要同時兼顧飯前血糖和飯後血糖,除了針對飯前血糖控制的長效型胰島素,還需要搭配維持飯後血糖穩定的短效胰島素;然而,短效胰島素的治療則必須在三餐前注射胰島素,即使是預混型胰島素,一天仍須使用二至三次,如此頻繁的用藥頻率,會降低患者的治療意願。所幸,現階段有複方控糖筆可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一天只需使用一次,兼顧療效與用藥的方便性。
藥物太多降低服藥意願 複方藥物成主流
「吃藥都吃飽了。」這是過往慢性病患者的心聲,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伴隨著慢性病的時間也越久。雷尊翔主任提到,糖尿病是在多種身體機轉影響下的疾病,藥物一多就會降低服藥意願,影響控糖成效。近年來糖尿病的治療逐漸以複方藥物為主流,臨床也確實觀察到患者服藥規律性的進步,成果也反映在血糖數值的報告中,建議患者若對治療有任何疑慮,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實現與慢性病的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