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人愛吃補,適逢冷鋒來襲氣溫驟降,許多人經常選擇食補滋養受寒勞累的身體,坊間薑母鴨、麻油雞等進補名店大排長龍。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飲食控制,當心攝取過多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進補不成反而導致血糖飆升,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
糖友進補小訣竅 營養師提5點
糖尿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除了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均衡飲食亦是重要的一環。對於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兼顧穩定血糖與營養是一大課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診所營養師黃小芳提出五項注意要點,讓糖友補得暖身又放心:
1.澱粉適量:澱粉攝取應控制得宜,若吃了鍋物內的澱粉類食物,如:玉米、南瓜、冬粉、米血、甜不辣和麵線等,應避免再吃白飯或其他澱粉主食。
2.少油脂多纖維:肉類應以瘦肉為主,過多的油脂不僅影響飯後血糖,也會增加糖友們血液中膽固醇。纖維則有助於穩定飯後血糖,建議用蔬菜、菇類或蒟蒻來取代部分的肉類。
3.食用順序:正確的食用順序可以減少腸胃負擔,也可以減少澱粉類的攝取,建議先吃蔬菜墊胃,接著是豆魚蛋肉類,再補充一些蔬菜,最後才是主食。
4.避免喝湯:進補湯品中含有許多隱形脂肪,湯底又常添加酒精或中藥,讓糖友攝取過多的膽固醇、酒精或鈉磷鉀。如果還是嘴饞,建議先瀝掉油再喝湯,再開始煮食材。
5.避免含糖飲料:許多人在進補時常以含糖飲料解膩,建議糖友可用水或無糖綠茶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糖份。
飯後血糖別忽略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
氣溫波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糖友們更該嚴格把關血糖值。開業新陳代謝科醫師游新強調,自主量測飯前與飯後血糖是糖友必須養成的習慣,其中飯後血糖容易被忽視,卻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之一;餐後血糖高代表身體葡萄糖耐受性不佳,若長期放任飯後血糖失控,患者的器官如同長時間泡在糖水中,不僅連帶影響飯前血糖,還可能造成視網膜病變、腎功能下降,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甚至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共病。
均衡飲食+監測血糖 搭配胰島素治療控血糖
除了均衡飲食和監測血糖,適時搭配胰島素使用將能有效改善血糖的控制情況。根據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普遍較晚開始胰島素治療,平均延遲約10年才願意接受注射,注射時糖化血色素已逼近10%。游新醫師表示,常見患者因為怕麻煩或聽信迷思而拒絕使用胰島素,導致治療延誤或併發症風險增加;從臨床經驗來看,患者只要願意克服心理的障礙,提早接受胰島素治療,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狀況。
隨著現代醫藥科技發展,控糖藥物的便利性與效用與時俱進,游新醫師提到,現階段有涵蓋多種機轉的複方控糖筆,一天只需使用一次,能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患者接受意願較高。對於治療方式的轉換,從事醫療工作的患者和年輕糖友接受度最高;游新醫師也分享,曾經手數名口服藥適應不佳的年輕患者,嘗試不同治療組合仍無法改善血糖;在醫師的評估與建議下,改用胰島素控制血糖,不僅沒有出現不適的狀況,便利的用藥方式也增加患者按時服藥的意願,輕鬆達到控糖目標。
過完農曆新年,糖尿病患者應更加注意飲食均衡。游新醫師指出,經過長期醫病關係的建立及觀念的導正,願意接受臨床胰島素注射比率逐漸提升,建議患者如有如有血糖控制狀況不佳,或不適應目前的治療方式,應主動和主治醫師討論,經全方位評估,共同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