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許多民眾骨鬆後,沒有妥善介入,後續骨折照護負擔沉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針對骨鬆症的初級介入,邀請亞太各國專家透過視訊舉辦治療準則會議,於台北發表「亞太地區早期介入骨鬆共識宣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ISCD國際骨密學會亞太主席、萬芳醫院陳榮邦教授呼籲,骨質疏鬆症、低骨量等患者,經評估為高骨折風險,應及早透過藥物、營養、運動的諮詢介入,避免骨鬆性骨折後的照護成本。
2020亞太骨鬆專家共識會議,邀集歐美24名專家,針對骨鬆的初級預防提出10項共識。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黃駿豐主任彙整亞太地區骨鬆性骨折初級介入的專家共識,包括建議停經後婦女,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與骨折風險評估,至於低骨量或甚至已達骨鬆標準的高風險民眾,更應積極接受藥物介入治療,避免後續骨折發生。
骨鬆學會學術主委、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吳至行主任則指出,亞太各國專家一致建議對於高風險病患的骨質疏鬆,除考慮藥物治療外,應同時配合運動及鈣質、維生素D的補充,以有效避免骨折的潛在風險。
陳榮邦理事長說明,所謂高風險族群是指已確診骨鬆(T值低於-2.5)之停經後婦女,或透過「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預測髖關節骨折風險超過3%、全身骨折發生率超過20%的低骨量患者(T值介於-1~-2.5)。上述高骨折風險族群,除補充鈣、維他命D外,應考慮使用藥物。透過增加骨密度,藥物治療證實可降低骨鬆病人的骨折風險。
陳榮邦理事長提到,骨鬆是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疾病,若沒有及早介入,後續骨折造成不少老人失能,將消耗社會與家庭龐大的資源才能挽救。
骨鬆藥物長期使用安全嗎?黃駿豐秘書長強調,台灣針對骨鬆之單株抗體注射藥物,許多病患已使用10年以上,安全性很高。以口服或注射的雙磷酸鹽藥物而言,也是很多先進國家針對骨鬆所給付的藥物。
陳榮邦理事長補充,醫師評估患者的年齡及骨折風險後才會建議初級預防的用藥,實證顯示可降低整體脆性骨折40%、非脊椎骨折43%、骨質密度持續增加,且目前長期用藥的副作用風險都很低。
▲黃駿豐秘書長(左),陳榮邦理事長(右)。
不過,陳榮邦理事長指出,台灣的骨鬆初級預防仍不完善,雖然台灣已對骨密度低於-2.5且發生骨折的病患,健保給付藥物,但對於尚未骨折的骨鬆患者,仍須病患自費使用藥物,以預防可能發生的骨折。本次專家共識會議中提到,亞太各國多已比照歐美,針對尚未骨折的骨鬆患者,提供藥物給付。
黃駿豐秘書長也強調,台灣正邁向超高齡社會,給付骨鬆初級預防用藥,初期可能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但比起骨折後續的照護支出而言「相當划算」,因為長者骨折臥床後,對家庭、社會所耗損的成本,難以估計。希望透過此次在台北舉辦的亞太骨鬆專家共識會議,進一步完備台灣骨鬆性骨折的初級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