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知道幫助他人能幫助身心健康嗎?根據2020年9月發表於《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指出,利社會行為是和諧及運轉良好的社會必備的元素,將有利於身心健康,其中研究指出,較年輕施予者在整體幸福感、生活意義幸福感及心理功能上,水平較高,年長者則反應在身體健康上,且女性又比男性在利社會行為及多種幸福感間呈現更強的關聯。
提升幸福感 從照顧關懷他人開始
尤其當一個人發自內心願意從事自願服務,無論是長久或間斷性執行,都能有效帶來正向感受。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指出,主要是因當有能力照顧關懷他人時,自我滿意度也會跟著提高,尤其許多人認為幸福感或喜悅會建築於功成名就、好的物質生活等,但其實國外學者追蹤發現,幸福感反而會隨著富裕而下降。
每天累積做一件小事 為自己累積幸福感
因此要維持幸福感,不妨可從核心的人際關係開始著手,像是增加與家人或伴侶間的凝聚力,且同時做利他社會的行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日行一善就是最好的開始,像是一早醒來、中午甚至傍晚或下班前,找個時間點去做一件小事,不管是說句好話、多分擔部分緊急的工作、給個微笑問候等,自然會讓人越感到幸福感。
記錄平時日行一善 讓自己生活更踏實
此外,善行也可以有計劃性地執行,像是捐款給弱勢體、健康促進單位等,甚至擔任他們的短期志工,透過看到他人需求,貢獻自己,也能提升自我幸福感。葉雅馨主任強調,民眾也可將自己平時的善行記錄下來,長期下來就會發現,自己也做了不少利他的事,讓自己更有踏實感,另方面也增強助人行為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