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智慧醫療再傳捷報!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院長楊進木教授帶領的團隊,藉由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成功找出四款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老藥,其中一款奈非那韋藥物(JMY206)經細胞及動物實驗顯示藥效比瑞德西韋藥物強數十倍,此項研究成果振奮人心,該藥物正在申請專利中。
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 找出關鍵蛋白質
楊進木院長表示,找出新冠病毒與SARS地方差異是一個重要問題,即使過去新冠病毒資料不多,但病毒的基礎蛋白質是類似的,新冠病毒與過去SARS病毒相似度高達95%,只要找出相似、差異之處來設計藥物,也許可以老藥新用,發現侵入細胞的關鍵蛋白質,因此將受SARS影響的500多種蛋白質,與通過美國FDA藥物進行對比,進一步篩選出多功效的藥物。
跨校合作計畫開跑 合作開發潛力藥物
楊進木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包含陽明交大、台大、中央研究院、興大及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運用AI智慧計算、細胞實驗與動物實驗,模擬宿主受病毒感染後的體內細胞變化機制,並比對全球超過250份已公開的冠狀病毒主要蛋白酶3D構造圖像,發現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關鍵蛋白質具有6種可能的動態結構,鎖定了蛋白酶的罩門,在三個月內找到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包從抗C肝巴色匹韋(Boceprevir)、特拉匹韋(Telaprevir)、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以及一種抗發炎舊藥(JMY206)。
楊進木教授提到,全球首次發現抑制新冠病毒的多功效FDA潛力藥(JMY206)可阻擋新冠入侵、抑制新冠複製、降低免疫風暴;經實驗發現,抑制病毒效果比瑞德西韋強數十倍,動物實驗證實治療效果,是有潛力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
跨領域多面整合 後植臺灣防疫量能
記者會中,參與者包括各大院校的校長、院士、教授、研究員、博士等代表,針對新冠藥物新解方,認為跨領域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希望未來能創造高能量的研究成果,為治療新冠肺炎帶來一線新曙光。
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表示,早在疫情之初,陽明交大已啟動跨校合作計畫,希望能在疫情中貢獻心力,今天的成果不是單一研究室或院校能夠達成的,是一起集體合作的成果;科技部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陳鴻震表示,自SARS一直有厚植台灣因應新興感染症所需技術與人才,新冠疫情爆發之際,科技部投入相關研發工作,而防疫是跨領域、多面向的工作,希望未來凝聚更多能量,後植臺灣防疫能量;國防醫學研究所組長黃志恆博士,其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推動的計畫,期望能為新冠疫情貢獻一份心力。
臺大AI中心主任傅立成特聘教授,在臺灣打造國際級研究中心,宗旨在國際級AI生技醫療技術照護平台與國際重要機構合作,合作議題有轉譯醫學、急重症預測、失智症、智慧醫藥、AI倫理醫藥法規等,致力於推廣至國內外官產機構;陽明交大研發長蔡金吾教授提到,從智慧藥物設計、生化細胞、動物實驗、病毒學等整合研發成果,希望團隊創造出高能量及高衝擊研究成果,推展到產業界,加速台灣醫藥臨床需求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