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疫苗雖已量產且全球擴大施打,但疫情仍然影響各行各業,部分企業營運受到衝擊,如旅遊業、航空業、餐飲業等,過去連年虧損的貨櫃海運業,則因為疫情導致運價飆漲,營運徹底翻轉,貨運運輸業也因為需求增加,實質獲利表現良好,中信銀行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貨櫃海運業的重要催化劑,在過去十年營運低潮期的調整後,長期投資價值浮現,但短線操作風險高。
中國信託銀行表示,貨櫃海運業的轉折主要是隱藏多年的結構性調整真正發酵,一是長年虧損導致重資本支出的循環型行業投資過度保守,因此當需求強勁時,容易產生供給瓶頸,如面板廠、半導體28奈米成熟製程與銅礦採礦場等;二是貨櫃海運業過去業者眾多且船隻供給過剩,導致削價競爭成為常態,但經歷10年營運低潮期的調整後,前10大貨櫃航運商市占率與運能集中度創歷史新高,從完全競爭走向中高度集中化的寡占行業,同時財務狀況為2011年以來最佳,未來幾年削價競爭誘因不如以往強。
另一個在疫情後長期展望大幅上修的運輸業,為網路購物相關的物流業與倉儲營運商。中信銀行觀察,由於COVID-19疫情流感化,加上疫情警戒標準提升常態化,民眾為了配合政府防疫措施與降低被感染風險,網路購物需求提高,過去投資人僅注意侵蝕實體通路市占率的網購購物平臺業者,疫情影響後,市場給予物流公司的評價更高,股價漲幅更勝網路購物平臺業者。
中信銀行判斷,影響評價變化的轉折點有三,一是新進入的網路購物平臺增加,競爭更為激烈;二是網路購物商品以民生物資為大宗,運輸時效性的要求提高;三是疫情警戒措升級常態化,代表物流運量的季節性影響降低,封城愈頻繁或封城期間愈長,物流業者的業績愈好。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貨運運輸業與一般景氣循環型產業相似,景氣好壞影響企業營運,但是在疫情後,全球貨運運輸業在股價或實質獲利表現,都不輸科技業及半導體產業,主因在於行業出現結構性轉變。中信銀行研判,貨運運輸業戰略價值已被重新定義,長期投資價值浮現。
此外美國總統拜登在今(2021)年6月初針對半導體、運輸與農業等供應鏈失衡問題成立調查小組,展開為期100天的調查,試圖釐清目前諸多行業供需失衡的原因,由美國農業部、商務部及運輸部共同領導,顯示運輸成本飆升問題已被盯上。目前全球前10大貨櫃航運商運能市占率超過8成,屬於中高度集中化寡占行業,雖無實際證據指出貨櫃航運商壟斷運價,但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ederal Maritime Commission, FMC)已介入調查業者是否超收不合理費用,也針對貨運塞港問題發布一系列臨時建議,警告意味濃厚。
過去美國曾對微軟(Microsoft)、美國電信公司AT&T(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亞洲面板廠如LG顯示(LG Display)、友達光電,與Google等大型企業提出反壟斷告訴;另外去年在螞蟻金服上市案被暫緩後,中國大陸亦開始提高對互聯網公司的反壟斷審查,現階段全球政府同時面對高財政赤字與通貨膨脹飆漲的壓力之下,尋找財源解決物價問題可能迫使政府更積極打擊大型企業壟斷價格的行為,因此貨運運輸類股在運價飆漲與政策打擊,兩股多空力道擠壓下,短線波動風險提高,但長期結構性轉折利多值得持續關注。
【附圖】全球貨櫃航商自2016年營運出現結構性變化
資料來源:中信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