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人人都想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但因外傷、先天性遺傳、不當的口腔保健方式、疏於照顧牙齒等原因,進而造成牙齒或牙周的疼痛不適。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牙痛的經驗,經過適當的治療處理後都能得到改善。但也有人的牙痛症狀會反覆發作,多是因為沒有確切的治療到問題點。好在現在有了牙科顯微鏡,能輔助牙醫師進行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這次特別諮詢牙髓病專科醫師顏成翰,和大家分享牙痛的成因、治療方式以及現今當紅的牙科顯微鏡治療優勢。
常見造成牙痛的原因
牙痛的成因可分為齒源性和非齒源性的。非齒源性的比較少見,所以在這邊不多贅敘。齒源性的牙痛,又分成牙髓和牙周引起。牙齒會因蛀牙、外傷或牙周病等原因,導致內部牙髓組織受到感染,進而發炎壞死,造成根尖病變,這些都會造成疼痛感。另一種疼痛則是從牙周組織,像是牙齦或齒槽骨感染造成的,患者會感覺牙齒浮浮的,咬起來較無力,相較於牙髓發炎所引起的尖銳疼痛,牙周引起的疼痛比較不強烈。
為什麼牙痛會反覆發作?
有些人可能會有這種經驗,牙痛在經過根管治療處理後,還是會感到疼痛不適,這是為什麼呢?顏成翰醫師說明,牙齒的問題有許多是肉眼難以判斷的,尤其是深埋在牙齒內的錯綜複雜的根管,只有0.1mm不到,有些甚至比頭髮還細,光憑肉眼,醫師很容易錯過根管確切的位置,治療過程只能憑經驗和感覺進行,無法切到要點,把細菌完全移除,將根管徹底清潔乾淨,這是治療後依舊疼痛最常見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一直提倡,根管治療建議尋求有配備高倍率顯微鏡的診所,因為在高倍率的顯微鏡輔助下,醫師能更夠更清楚看到問題點,擬定正確的治療計劃,並精準地執行後續的治療,像是根管治療或是活髓保存術等療程。
過去牙科顯微治療不夠普及,得要到部分醫學中心或是極少數的牙髓病專科診所才能夠治療,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在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牙醫師開始使用顯微鏡來做治療。所以顏成翰醫師在多年前開業時,就耗資百萬引進來自德國的高倍率顯微鏡,如今絕美牙醫已有五台顯微鏡。而透過牙科顯微鏡輔助治療,可以將牙齒放大且準確定位,幫助醫師看得更清楚、更容易發現問題點、治療過程更精準,對於週遭的健康組織傷害也減少,不僅能大幅縮短治療時間,更能避免因肉眼治療被忽略的部分,造成治療不完全,埋下日後口腔的不定時炸彈。
顏成翰醫師特別舉例,曾有患者在前一位牙醫那做過根管治療,但還是反覆發炎疼痛,後又做了根尖手術甚至轉介到醫院再做一次手術,依舊沒有改善,原醫師又再幫患者重做根管治療,仍舊無效。過程歷經一年多,最後找上了他求診,透過X光片發現,先前醫師重新根管後,仍未將殘留的填充材料清除乾淨,透過牙科顯微鏡輔助,搭配精巧特製的顯微器械,短短30秒就取出被汙染的材料,接著將根管清潔乾淨,下次回診,患者表示持續一年多的疼痛感消失了!專業的醫師搭配顯微鏡,讓大家的牙痛問題可以精準地被解決,是患者們的一大福音。
根管治療VS.活髓保存術
過去若是蛀牙太嚴重或範圍太大,醫師可能就會建議患者做根管治療,也就是俗稱的抽神經。醫師會將根管銼針深入比髮絲還細的神經管中,將感染的神經管清潔、消毒,並利用馬來膠將內部緊密填充,以保留自然牙。但根管治療過的牙齒,也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因為齒質在治療過程中會被移除,所以牙齒強度降低,會變得比較脆弱。如果齒質在治療的過程中破壞的越多,長期下來的保存率會越低。隨著醫療的進步,若患者條件允許,我們可以選擇更”微創”的方式來處理,像是「活髓保存術」,就可以在不進行根管治療的情況下,處理發炎的牙髓,保留自然牙的活性。
活髓保存術在台灣算是比較新的技術,因為困難度高,目前還沒有很多牙醫師在施做。過去認為細菌入侵到牙髓腔後,裡面的神經就會壞死,因此會直接根管治療將神經完全移除。但後來的研究和文獻,都證實牙髓組織具有部分程度抵抗細菌的能力。若能只移除掉局部發炎壞死的牙髓組織,留住健康的組織,再藉由置放良好的生醫陶瓷材料,刺激牙髓組織再生,就能減少根管治療的機會。不過,想要判別神經是否健康?或是移除多少牙髓組織,除了仰賴醫師的經驗,還得要使用高倍顯微鏡來判斷。
活髓保存術成功注意事項
會需要根管治療或活髓保存術的牙齒,大多齒質已有缺損,強度已經下降,不再像一般的牙齒般健壯,為了防止咬裂、填充材料隨時間崩裂脫落等原因,導致細菌再次入侵牙髓腔,醫師通常會建議製作贋復物保護剩下的牙齒,視病人牙齒狀況做齒雕、貼片或是假牙,讓牙齒恢復足夠的強度。除了平常維持口腔清潔習慣之外,也會提醒患者術後三個月及每半年需定期回診追蹤。顏成翰醫師特別提醒,不論是做完根管治療或活髓保存術都還是可能會再蛀牙。如果能在治療時,醫師藉由牙科顯微鏡確實的移除感染源,並跟牙技師協同合作,完成精密的贗復物,也有助大幅減少二次蛀牙的機會。
圖文提供/醫美時尚
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