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失的四成年輕人市場
讓我們把記憶拉回到網路興起的日子,民國90年,也就是2001年,那是一個剛歷經網路泡沫破滅的時代,還記得只要打著.com(達康)公司就不怕籌募不到資金,1998年1月Nasdaq指數才大約1,500點,到了2000年3月最高可是來到了5132.5點,超過了三倍之多;可是一夕之間大家的賺錢夢一戳就破,2001年4月崩跌到1619.6點,而且下跌還未停止,2002年10月最低來到了1108.5點,整個跌掉了八成。
當時,我國也受到網路泡沫的影響,對於才剛剛熬過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又接踵而來的網路泡沫,龐大的經濟壓力之下,致使出生人數持續低迷,民國89年還有30.5萬的出生人數,隔年僅剩下26萬人,接著一路崩跌到94年的20.5萬人;雖然不敢說網路泡沫導致了少子化的發生,但推測兩者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
20萬的出生防守線
20萬人出生人口是我國重要的少子化界線(如下圖1),從94年到105年之間,長達12年的時間堅守此一陣線,而如今也撐不住而快速崩落,以今(110)年來說,剩下的5個月如果不加把勁,恐怕將會跌破下一條15萬的關鍵防線,而且明年還是小老虎年,恐怕出生人數會更慘烈。
▲圖1:出生人口數。
這個慘烈的情況光用文字很難形容出來,我們將民國90、100、110年三年的1至7月各月出生人數繪製成下表,很清楚地發現110年1月最慘,僅剩下90年的四成,但1月之所以這麼慘,可能與去年疫情有關係,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出現「疫後嬰兒潮」,反而出現了「人與人連結的凍結狀況」。
▲圖2:前7個月出生人數比較。
隨著疫情的穩定,110年各月出生人數微幅攀升,逐漸來到了90年的六成,甚至於6月還上升超過了七成;從數據推估,今年出生人數大約在15萬上下,明年因為是小老虎年有可能比14萬還要低,但等到龍年又會回彈一些。
15萬的防守線應該可以撐個10年,主要是因為今(110)年出生的小孩子,其父母平均大約是民國76年前後出生,當時出生人口數大約在30至34萬上下,一直要到民國87年才會跌破30萬大關(如下圖3)。
▲圖3:出生人口數。
當然,少子化的成因與父母人數的關係未必很大,還有很多影響要不要生育下一代的因素,譬如說網路宅宅文化、薪資與經濟壓力、個人主義、子女照顧支援度、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外來人口多寡等都有關係,我只能說是多重力道的影響,細部的討論可參考拙著《圖解透視未來:給新世代的投資趨勢說明書》。
人類習慣用過去的經驗、現在的感覺來推測未來,缺少了數據的預測,往往對於未來的變化是溫水煮沸中的那一隻青蛙,等到五年、十年之後,發現結果蹦一下地跳出來,屆時可就來不及應變了。
如前所述,民國94年到105年的20萬出生人口防線,這些小孩子逐漸長大了,除了造成國小國中的流浪教師問題、補教業的市場萎縮,接下來當這些出生人口逐漸長大,還會出現兵源不足、大學流浪教師與倒閉、年輕人消費市場萎縮(例如KTV),接著會影響到勞動人力不足、不動產市場等;並且隨著鄉村空洞化,工作機會只剩下大都市比較多,導致都市集中化的現象的惡性循環現象。
但也不是都這麼悲觀,在這種結構趨勢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以切入的市場,譬如說我認為未來的旅遊市場雖然疫情有短期的壓抑,但長期來說還是很有發展性,或者是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反向研究老人市場,遠距長照、老人智慧村,甚至於面對死亡人口將會倍增的未來,該如何吃下「最後一哩路」的市場也是很多高手逐鹿的市場。
結論:預先窺探未來場景,才能事半功倍
近一年來我寫了不少有關於人口結論的文章,也完成了《圖解透視未來》一書,讓朋友可以預測十年、二十年,甚至於三十年後的景象;有了一個輪廓,才能夠抓緊未來的趨勢。
切莫磨了斧頭十年,結果迎向了電鋸的時代;今日的學習正是為了未來的發展而做準備,但今日到底要學習什麼,則有必要預先窺探未來世界的場景,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會做了白工。
文/Dr.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