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擁有健康活潑的孩子,幾乎可說是每對父母的願望。然而小孩要是活潑過了頭,卻容易造成家長和老師的困擾。究竟怎樣算是「過動」呢?臨床心理師陳南君建議,家長需要先對過動症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治療過程中成為孩子最大的助力。
活動量大不一定是過動 自我控制品質為關鍵
提到「過動症」,一般人腦中可能會浮現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全名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的疾患,根據孩子的核心症狀可分為:不專注型、過動/衝動型,以及混合型三種型態。
陳南君指出,過動及衝動行為屬於外顯行為,有此症狀的孩子,比較容易被家長或學校老師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進而尋求專業協助;而不專注型的孩子比較容易被認為是在發呆、恍神或學習動機低落,由於這些症狀比較不會干擾團體活動的進行,就不容易被辨識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活動量大並不表示就是過動。陳南君提醒:「活動量是一種氣質,孩子的活動量大,並不一定就是過動,因為ADHD的過動與衝動並不是以一個人的活動量多寡來判斷,而是以自我控制的品質來進行判斷。」
療程設計 協助自我提醒與控制
一旦被確診ADHD,會有怎麼樣的療程呢?陳南君說,治療師會先幫孩子做完整的評估,了解他們在哪些類型的注意力有困難、衝動控制的能力、以及目前所遭遇的困難情境,再進行治療。她進一步指出,在治療中通常會幫孩子設計難度適中的活動,誘發其專注力和自我控制,幫助他們去體驗這種專注、抗拒分心、和自我控制的感覺,再逐步地減少給予孩子的協助,讓他們漸進式地學會自我提醒與控制。
了解症狀、積極參與治療 家長是孩子最大後盾
ADHD的症狀不只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也會影響其生活習慣的建立、人際互動、以及親子關係。孩子受到注意力和自我調控能力的限制,使其在各種領域的表現時好時壞,也容易因為表現不如預期而發脾氣、感到挫折、或沒有信心,家長也因為難以判斷孩子到底是「有困難」還是「不願意」,而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進而引發更多的親子衝突。
陳南君強調,當孩子確診ADHD,家長的角色也相當重要。對於孩子的症狀有所理解,並且積極參與治療,把治療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在家庭生活中,可以陪伴孩子穩定的進步。此外,家長也可以接受親職諮詢,學習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溝通方式,成為孩子最好的後盾。
● 學經歷:
–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臨床心理學組 碩士
–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 碩士
● 專業認證:
– 臨床心理師
– 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員
– 長照服務人員 臨床心理師
● 專長:
嬰幼兒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兒童青少年心理/情緒/行為困擾、注意力與執行功能訓練、親職教養與親子溝通、腦部傷病認知復健、身心障礙者就業準備、照顧者照護效能與復健知能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