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人都很關心五倍券發放的議題,然而五倍券是否能對台灣的經濟起作用,也是很多人想要關注的,今日(9/24)台灣金融研訓院、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公共議題研究協會、公共經濟研究中心與台灣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一場「從三倍看五倍券效益」研討會,邀請台灣經濟學會理事長王泓仁、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中經院院長張傳章、商研院董事長許添財、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連賢明、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台大經濟系副教授蔡宜展等專家學者,共同來分享其研究,也期待能與政策呼應。
中經院院長張傳章首先分享「三倍券之經濟效益評估」,他表示,因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對經濟社會之衝擊,諸多國家都推出振興券,除照顧疫情期間人民之基本生活需求外,同時提振經濟景氣。而台灣於2020年下半年推出之三倍劵為例,他進行三倍券之經濟效益評估,由模擬情境設定,配合總體計量模型、產業關聯模型進行量化分析等,估算政策效益,以作為政策效益評估參考。
三倍券的確誘發消費者使用以振興經濟
而張傳章整理出三大結論,第一點是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所進行的三倍券發放設計,的確誘發了消費者使用三倍券以振興經濟;發放時機點選在疫情獲得控制(人和)、暑假期間(天時)及實施邊境管制(地利)的情形下,也使此政策獲得正向實質效益。
第二點則是根據總體實證結果估算,在不同替代率設定(最低50%至最高 90%),以及有無民間消費之「其他」類別效益加乘的情況下,對國內實質GDP之助益介於463.3至1,015.7億元,經濟成長率增加0.24 – 0.53個百分點。
第三點則是就產業關聯模擬結果觀察,三倍券對服務業有明顯挹注,以批發與零售、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餐飲、農產品、教育、金融服務等內需產業之效益最為明顯。
而商研院董事長許添財則是分享了《不均衡復甦的「五倍券」理論思考 》,他表示,今年5月疫情再起,加上病毒變種入侵,在3級警戒下,部分實體接觸經濟活動慘遭急凍,餐飲、夜市、住宿、旅遊、娛樂服務業更為重災區,百年老店、大型商場不支倒地。唯製造出口、運輸物流、金融服務與新興數位經濟範疇之電商零售、無接觸或低接觸之平台交易服務與居家工作生活之宅經濟與遠距服務乘勢而起,欣欣向榮。總體經濟持續復蘇,但不同的部門、產業、業態與商業模式產生興衰差異,形成史上少有的「不均衡復甦」。
從商業服務業市場結構與實務運作的觀點來看,許添財認為發放消費券,替代消費效果無疑是最可議的爭點。反對者當然也承認消費支出對總體經濟成長必有「乘數效果」(其理論值即是邊際儲蓄率的倒數)。雖認為發消費券或現金,都有提高國民所得的效果,唯現金的使用方便性高,發放成本低,而反對發行「五倍券」。尤有進者,認為高所得者平時並不缺錢用,其邊際消費傾向極低,政府不管是發給現金或消費券,其替代性消費極高,只是讓他們本來就要花的錢省下來而已。想從其身上產生額外的國民所得幾乎不可能。簡言之,其看法就是發現金或消費券效果有限,發消費券甚至是多此一舉。
運用現代商業科技搭配五倍券 採「精準行銷」
許添財建議政府應該針對不同業者可依據相關的消費動機理論分類,進行受眾(targeted audience)攻略,運用現代商業科技搭配五倍券的發行,採「精準行銷」作為,吸引不同所得水準與消費動機者來購買。尤其,更可利用社群平台互動,廣召各方潛在消費者來店或線上交易。
而五倍券的數位綁定,許添財也建議政府應該在電商平台開闢專區提供各方各種小平台或地方政府輔導小型商家共享。如此,可彌補消費券數位綁定只圖利大型電商平台之譏。
至於台大研究中心主任連賢明則表示,2020年7月15日發放三倍劵後,外界對於三倍券實施後的經濟效益看法相當歧異,所評估數字從數十億到數千億不等,相差超過數十倍,由於缺乏可靠的消費端數據,無法準確評估三倍劵經濟效益,審計部因而建議政府實施三倍劵前應先規畫如何評估經濟效益。
三倍券政策之效果顯著持續約6週
連賢明主任研究採用財政部2019-2020年的每日電子發票資料,以2020年為實驗組,2019年為對照組,針對疫情期間受損程度最高的幾項內需產業,如綜合零售業和餐飲業等產業,探討「振興三倍券」發放後的經濟效益。估計中使用差異中之差異分析法,以鄉鎮的週資料為觀察值,了解「振興三倍券」實施間所帶來的新增消費以及三倍倦的政策的影響時間。結果顯示政策實施後綜合零售業及餐飲業之每週平均銷售額顯著增加4.6 %與9.9 %,推算其因發放三倍劵所帶動的新增消費分別為228億元及91億元,顯示三倍劵帶動至少300億的新增消費,此外,採用事件研究法發現三倍券政策之效果顯著持續約6週,說明「振興三倍券」短期內具備促進消費的效果。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蔡宜展則表示,不論是發放現金或直接匯款到民眾帳戶,雖然發放成本相較印製紙本票劵來得低,但其因沒有使用期限的規定,很可能只是讓民眾將他們本來就要花的錢省下來而已,額外刺激消費的效果可能不大。反之,雖然印製紙本票劵需要支付額外的印刷成本及包裝成本,但許多商家或者是政府可能會加碼推出與紙本票劵相關的優惠活動,可刺激消費者的買氣,此外,因應五倍劵有使用期限的規定,廠商加碼推出的促銷活動,往往會會比五倍劵使用的期限來得短,消費者為了獲得相關優惠,勢必要在短時間內將五倍劵使用完畢,在短期可能會進一步刺激民眾消費的行為。
消費降低原因不同 刺激經濟影響力也不同
為了探討三倍劵或五倍劵對經濟的刺激效果,很多低所得的勞工,在疫情的影響,他們不論是面臨被迫減薪、裁員或放無薪假,因收入銳減,無法支應相關的生活支出,故政府補助的一塊錢,通常可增加他們一塊錢的消費,亦即邊際消費傾向接近一,此外對很多低所得族群,他們同樣因入不敷出,會有相當高的邊際消費傾向,經濟學家將這些人定義為 Hand-to-Mouth consumer,對這些人來說,他們不會將政府補助轉成儲蓄,故有較強刺激消費的效果,近來國外文獻發現,此類Hand-to-Mouth consumer並非只限於低所得族群,相反的,有很大比例的Hand-to-Mouth consumer 是擁有相當高非流動資產的高所得族群,他們可能因為購買房子,身上背負高額房貸,一樣也面臨入不敷出的情況,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一樣很高,因為他們在意未來的消費,導致其大部分資產都投資在非流動性資產上,手中可用的流動資產非常少,因此也面臨入不敷出,有非常高的邊際消費傾向。
探究消費降低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消費者擔心感染的因素,也有可能是因為所得跟財富的降低所造成,如果是前者,政府發放五倍劵對鼓勵民眾出門消費的意願可能仍然很低,民眾可能會將五倍劵用於網路購物或電商平台,這對因這波疫情受災慘重,例如需要與人接觸的服務業,就沒有太大的助益,如果是後者,民眾純粹是因為所得下降,則政府對民眾所得的挹注,會鼓勵民眾出門消費,對受災情影響慘重須與人接觸的相關產業可能會有較大的幫助。
(圖中講者為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