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氣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氣流阻滯,它是經由外在或內在的刺激因素,如過敏原、病毒感染、吸菸等原因刺激呼吸道產生慢性呼吸道炎症,臨床上會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喘鳴音,尤其是半夜或凌晨更為明顯。
治療氣喘的藥物分為控制型及緩解型藥物。控制型藥物可治療呼吸道發炎、控制症狀,並降低未來發生急性惡化的風險,規律的使用此類藥物才能達到良好控制;以吸入型類固醇為基礎的藥物都是控制型藥物。
至於緩解型藥物則可立即達到支氣管擴張效果,多於氣喘急性惡化時使用,亦可於運動之前使用,以預防運動誘發性支氣管收縮。
用藥順從性 吸藥技巧是關鍵
此外,根據研究,約有17.4%的氣喘屬於困難控制型氣喘而嚴重型氣喘約佔3.6%。這些病人會因用藥順從性是否良好,吸藥技巧是否正確,診斷是否正確,共病症(如肥胖,呼吸中止症,過敏性鼻炎,鼻息肉,胃酸逆流,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否同時治療,而導致控制不佳。因此,這些病人照護的需求牽涉複雜的評估及多專科的整合照護。
台中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詹明澄醫師提及,目前生物製劑是吸入型類固醇為基礎的控制型藥物治療氣喘之後,仍然無法良好控制氣喘時可以考慮的附加治療。然而,因為價格昂貴,故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控制不佳的氣喘之前,應仔細評估用藥順從性是否良好,吸藥技巧是否正確,氣喘診斷是否正確,共病症(如肥胖、呼吸中止症、過敏性鼻炎、鼻息肉、胃酸逆流、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否出現並同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