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片產業及上下游都在缺晶片的危機中掙扎,而美國顯然不想浪費這次危機。
白宮自今年4月和5月舉辦了供應鏈會議後,在9月23日再次邀請了企業界代表針對晶片供應鏈問題展開討論,不過這一次是動真格了。
在前兩次會議中,白宮方面的主要目的是將晶片產能集中到美國,要求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晶片廠商在美建廠,而美國政府自身則批准了520億美元來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並給予相關半導體企業一些優惠政策的支持。總體來說,前兩次會議更偏向軟性引導以及政策資金的支持。
然而,缺晶片的危機遲遲沒有解決,雖然台積電、三星、英特爾都已決定各投資數百億美元在美國設廠,來擴大美國未來的本土產能,但據AlixPartners預測,汽車領域的晶片缺失,將導致2021年全球汽車產量減少770萬輛,損失將達到2100億美元。高盛經濟學家Spencer Hill在今年四月則指出,缺晶片可能導致美國GDP縮水多達1%。
因此第三次會議的氛圍並不輕鬆,除了產能轉移,白宮顯然想要更多,它開始直接對與會的企業代表施壓。
參與第三次供應鏈會議的廠商包括蘋果、微軟等科技公司,美光、三星、台積電、英特爾、格芯、安晟培等晶片廠商,以及戴姆勒、BMW、通用、福特、Stellantis等汽車廠商。白宮分別針對供應鏈的生產環節和消費環節,要求上述企業在45天內填寫調查問卷,提供晶片庫存和銷售數據。
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在峰會上表示,收集該數據的原因在於「提高處理危機的透明度,並確定導致短缺的根本原因」。
這次索要數據被形容為「自願」,但Gina Raimondo並不覺得有什麼必要進行掩飾,他表示:「我們的工具箱裡還有其他工具,可以強迫這些製造商提供數據。但我希望不要走到那一步。不過,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我們就會這麼做。」
據已有的報導,該調查問卷共設置了26個問題,其中供應鏈的生產環節和消費環節各13個。其中,對消費環節的各企業設置的問題,主要圍繞企業內部缺晶片的具體情況,而針對三星、台積電、英特爾等供應鏈的生產環節的企業設置的問題則直擊要害。
如:「公司頂級半導體產品的庫存情況,包括成品、在製品和入庫產品?」
「公司訂單擠壓最大的產品,以及產品總數、產品屬性、過去一個月的銷售額、以及生產、組裝、包裝的位置;還要列出每項產品的3個最大客戶,以及每個客戶的產品銷售額佔比?」
「如果產品需求大於供應能力,公司如何組織分配供應?」
任何一家市場化的機構能合法拿到對手的這些資料,做夢都要笑醒。
這意味著三星、台積電等公司的銷售、庫存、成品率和重要客戶資料,都將被美國政府知悉,更有業內人士表示,三星和台積電向美國政府提交的資料,有可能被洩露給英特爾等美國企業。
要知道晶圓代工廠的庫存情況,是與晶片上游廠商議價的重要籌碼,而晶圓代工廠的成品率(即良品率)是衡量其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當這些關鍵資訊被美國政府掌握後,意味著三星、台積電在晶片市場上沒有了秘密,產品價格將任由美方企業拿捏。
很明顯,雖然三星、台積電在美國已投資數百億建設先進製程的晶圓廠以表誠意,但美國政府仍然更相信自己人。今年7月的時候,Gina Raimondo表示,拜登政府將投入520億美元用於鼓勵半導體研究和製造,但是否將外國的半導體公司納入補貼範圍仍在商討中。
8月,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會見了拜登政府官員,以推動一項數十億美元的晶片投資計劃。Pat Gelsinger在一次媒體採訪中表示:「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的危機!」當晶片製造過度集中於亞洲後,需要有一家美國的本土企業站出來,讓晶片這一「21世紀的石油」重回美國,而有著宏偉建廠計劃的英特爾正適合擔當這一角色。
這一系列操作是否讓你感到似曾相識?藉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出手,實際上卻毫不遮掩的以美國或美國企業的利益來「綁架」企業,把手伸向最關鍵的商業數據和技術,這樣的操作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美國特色的方法了。
而在今天以互聯網和科技產業為前線的國別競爭時代,所有手段都瞄準到數據身上,而且確實如Gina Raimondo所說,他們有一整套工具箱來保證自己的意志能強加於企業,尤其是非美國的企業身上,這一次向三星和台積電們索要企業核心數據如此,此前在3月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推出的針對外國公司的審計新規也如此,未來的更多工具和新規的應用也會如此。
就如前文所述,汽車晶片的短缺造成了2021年全球汽車產量減少770萬輛,損失恐將達到2100億美元,如果再把範圍擴大到整個半導體領域,這個數字只會更大。可對白宮而言,一場全球共同面臨的晶片危機,卻成為了其向晶圓廠們施壓的機會,也許藉此獲得了商業機密數據,拿下了產能,甚至徹底控制了產業鏈上最關鍵的外國企業後,對它來說,晶片危機就算解決了。
本文經<knowing>授權刊登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