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股分化更加明顯
台股從 8 月開始邁入區間震盪盤,整體結構變得與 2018Q1 ~ Q3 及 2019 年非常類似,指數在一個區間劇烈震盪,但這並不意味著個股的漲跌也是如此,通常在這種盤面下,個股的分化會更加明顯,認同度較高的股票會跑贏大盤,反之,籌碼渙散、法人及大戶認同度降低的股票則會不斷下跌,9 月底到 10 月中,台股依舊保持同樣的態勢,IP service、高速傳輸相關的半導體上游,依舊持續創高或維持高檔盤整,而 Q2 主流的鋼鐵、航運等傳產股,則在法人資金撤離、散戶信心潰散後,陷入多殺多的窘境,換言之,整體盤面的氛圍變得同時有利於多頭及空頭,不論是做多或做空的投資人,只要能抓到類股強弱的分化,就可以持續作多或持續做空,甚至是同時在不同的產業做多及做空。
投信提早轉進題材面電子股
在 6 月市場還在瘋狂追逐鋼鐵及航運股時,細心的投資人就可以發現法人正慢慢拋售手中的傳產股,然而當下傳產股仍瘋狂飆漲,這個景象與去年 6 ~7 月生技股、美國 WSB 股非常類似,籌碼在半山腰就已經凌亂,但股價仍不斷上衝,因為當下散戶一股腦做多,所有的散戶看法大致相同,但這種情況通常不會維持太久,一旦氛圍反轉,籌碼又大多流入散戶手中,股價就會以驚人的速度下修,而法人拋售傳產股的同時,也反手加碼電子股,不過這個電子股與 2020 及 2021 上半年的消費性電子不同,而是回歸 2019 年之前的狀態,以長線趨勢為主,短期營收沒有爆發性增長,但題材面故事可以講到 2 ~ 3 年後的股票,也就是這波逆勢脫穎而出的 IP service 類股,以及相對抗跌的載板及晶圓代工族群。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空頭無法用營收打壓股價
消費性電子從 2021Q2 就陸續傳出可能有 Overbooking 的雜音,儘管相關個股營收仍頻頻創高,但無論是多方或空方都很清楚,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或營收出現月減,股價就可能大幅下修,儘管這些業者一再強調,往後幾年的獲利雖然會不如 2021 年,但要回到 2019 年水平的可能性不高,然而這個狀況就像是 2018 年旺宏(2337)剛剛從 2016 年谷底反轉的景氣循環中衰退,市場給予的反應是股價從 50 元下殺到 16 元,2 年後旺宏(2337)獲利相較於 2016 年之前趨於穩定,市場才願意給予 10 倍本益比,讓股價回到 30 ~ 40 元區間,也就是說,景氣循環股在報價剛剛反轉的當下,股價的反應都是有可能回到景氣循環谷底的慘況,要讓市場認同,必須要時間的淬鍊,也就是連續好幾個季度,報價都沒有進一步下探,或是原本拋售籌碼的法人,預先看到某些徵兆提前買回,評價才有可能重新向上修正,因此,這也是下半年電子股從消費性電子轉往題材股的原因,因為題材面大於營收實質面,空方無法用營收衰退作為理由打壓股價。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部分消費性電子籌碼轉佳
從目前台股整體的走向來看,不斷拉高沒有雜音的電子股估值已經是市場的共識,不過同一時間,也可以注意到一些 Q3 走空的消費性電子,開始有籌碼回流的跡象,儘管面板、記憶體這兩個堪稱是電子業傳產的產品報價依舊在走跌,但我們如果把時間拉回到這兩個產業過去每一次的起漲點,都可以發現籌碼及股價早在股價落底之前,就已開始轉強,過去 1 個月傳產類股及消費性電子相關的 IC 設計普遍重挫 15% ~ 20%,友達(2409)、群創(3481)及南亞科(2408)的股價卻相對抗跌,這一類有如大宗物資的電子傳產,廠商的獲利是取決於需求及供給,如前段所述,在需求剛剛下滑時,市場的恐慌氣氛會讓股價大幅修正,但只要廠商開始自發性的控制產能,價格跌幅就可能有限,廠商也能保持一定的獲利水平,如果能證明供給可以隨需求調整,市場就可能調高部分消費性電子的評價,只是這一類算是「潛在的」機會,風險仍大於目前題材面>實質基本面的電子股。
下圖:電子業由於歷經多次景氣循環,有些法人可以提前判斷景氣落底的時間,
通常股價會在報價反轉前兩季就領先止跌,因此近兩周投信大舉買回面板及記憶體,就值得投資人留意。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下圖:投信 2020Q3回補南亞科,但當時記憶體報價都還在下跌,一直到年底股價漲到90元附近,報價才回到上漲趨勢。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留意年底集團作帳
每年第四季除了從投信買賣超裡面找尋市場共識外,還有一個概念也可以留意,就是集團作帳,雖然集團作帳股往往在 12 月才會被媒體廣泛提及,但就像法人作帳一樣,如果到最後幾周才開始找作帳股,往往上漲空間有限,有時候所謂的集團作帳,也不是該集團真的在拉抬股價,而是特定時空環境,陰錯陽差下,該集團的股票突然都剛好上漲,於是市場短線客冠以集團作帳的想像及題材,來增加多方追高的信心及氣勢,當然,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公司派願意順手推一下,那行情就會更猛烈,就以去年 Q4 來看,剛好華新集團的股票都集中在面板及被動元件相關,去(2020)年 Q4 市場又剛好轉向漲價概念股,於是華新集團股搭上漲價概念股,上演一齣年底作帳劇本,這股旋風又蔓延到同樣屬於被動元件的國巨(2327)集團,國巨集團及華新集團也成為去年 Q4 投信作帳的主流股。
鴻海(2317)集團找尋新題材
由於現在市場普遍預期消費性電子 Q4 開始將面臨較為劇烈的庫存調整,期待被動元件像 2019 及 2020 年一樣扮演 Q4 主流股就顯得有些不切實際,這也意味著今(2021)年國巨及華新集團可能無法上演集團作帳行情,不過同樣屬於老牌電子的鴻海(2317)集團,過去一年股價表現相對沉寂,結果集團股價反而在這波台股震盪中,相對抗跌甚至走出多頭,眾所皆知,鴻海(2317)集團過去幾年持續卡在蘋果的泥淖之中走不出來,投信及外資對鴻海(2317)的觀點,就是對上被蘋果壓榨,對下被中國同業追殺的低毛利產業,集團內只要與蘋果有所關聯的企業,評價無不大幅下修,雖然去年疫情帶動面板需求上升,讓集團旗下兩間公司:面板廠群創(3481)及驅動 IC 廠天鈺(4961)走出大多頭,但這畢竟不是像 IP service 或矽智財這樣可以看到 2 ~3 年的題材,因此電動車就變成鴻海集團鎖定的下一個大題材,然而市場直到現在對於鴻海電動車的看法仍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從國外電動車企業的發展來看,至少要先讓資本市場認同,後面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事實上,過去鴻海集團的二哥鴻準(2354),已經可以看到籌碼逐漸鞏固的跡象。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鴻準(2354):逆勢抗跌,關鍵分點加碼
過去與可成(2474)並列機殼雙雄的鴻準(2354),在蘋果剛剛導入金屬機殼時,一度是外資及投信的寵兒,但近幾年機殼產業微利化,不僅龍頭可成(2474)營運走下坡,有富爸爸支援的鴻準(2354)也不再是熱門股,股價從常態性的 3 位數,變成在 50 ~ 60 元之間打轉,但也因為長時間的低基期,在台股 8 ~ 10 月的這波修正及震盪中,反而逆勢抗跌,從 61 元上漲到 70 元,市場對此也議論紛紛,畢竟鴻準(2354)主要的營收來源仍然是機殼及組裝低毛利的遊戲機,目前市場傳聞的電動車車殼對營收的貢獻度仍然是 0%,但從籌碼來看,似乎可以看到母集團想重新加溫鴻準(2354)股價的跡象,過去 3 個月,市場公認的鴻海集團分點元大-台北及元大總公司持續買進,且買進規律是大跌就大買,大漲就不買,仍處於建立部位的階段,除了這兩個關鍵分點,經常為鴻海集團處理承銷業務的福邦證券,其總公司分點也跟著上述兩個分點同步買進。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淨值比偏低,夏普轉投資貢獻
撇開籌碼面及題材面不看,鴻準(2354)的股價淨值比也長期偏低,2021Q2 季底淨值達 84.5 元,股價卻只有 65.7 元,貢獻鴻準淨值的主要是兩個資產:現金及股票(其中夏普股票佔比最高),跟同業可成(2474)一樣,機殼產業還是暴利產業時,鴻準(2354)並沒有拉高配息率,這導致帳上留有大量的現金資產,於是鴻準(2354)變成鴻海集團的一個投資公司,每當集團有重大投資案,鴻準(2354)都會跟著母集團鴻海(2317)一起投資,夏普就是一個成功的投資案,夏普投資案讓鴻準(2354)在近幾年獲利水準平淡的狀況下,淨值還可以從 50 元拉高到 80 ~ 90 元。
帳上現金高達 776 億元
對於鴻海集團來講,鴻準(2354)的價值除了手上的轉投資股票外,就是其過去生產機殼的壓鑄技術及帳上龐大的現金,截至 2021Q2,鴻準(2354)帳上的現金,活存 656 億加上定存 120 億高達 776 億元,該公司本身就具備龐大銀彈可以讓集團協助轉型,雖然同業可成(2474)也手握 1,600 億現金,但背後缺乏母集團支援,讓可成(2474)的電動車轉型之路顯得有些單打獨鬥,像鴻準(2354)這一類想擺脫消費性電子題材,且集團作多跡象的股票,能否在 Q4 季底集團作帳時,走出一條不同於半導體上游概念的路,是投資人在 Q4 選股時可以留意的方向。
(圖片來源 :鴻準 2021Q2 財報)(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結論
2 個月前很多人覺得一些高本益比的法人認養股,比低本益比的航運股危險,然而兩個月過去,一些高價法人股持續創高,航運股則上演國巨慘劇,短短一季大跌 50%,說到底,股票市場比的就是認同度,4 ~ 6 月航運同時被法人及散戶認同,投資人願意用市價追高買進,報價及本益比也只是投資人用來說服自己買進的理由,7 月份法人開始拋售航運股,但股價仍持續創高,此時已陷入一個 WSB 的散戶狂熱狀態,一旦反轉人踩人將不可避免,反觀一些從基本面來看偏貴的股票,但手握大資金的人認同,籌碼沒有鬆動,那麼股價看似再貴,其實都比看似便宜,但籌碼凌亂、市場認同度低的股票安全,至少在具有影響力的投信及外資改變看法之前,股價都不太可能大幅修正,大立光(3008)在股價從 6 千元修正至 3 ~ 4 千元時,市場產業雜音及法人籌碼已經開始鬆動,
除非有出現新的轉機或故事讓這些大佬改變看法,不然後續進一步修正就不可避免,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適用在虛擬貨幣或一些海外市場,自從機構投資者開始進場買入比特幣後,比特幣就變得較以往抗跌,陸股的茅台為甚麼本益比50倍,美股的 FANG為甚麼本益比 35 倍,背後也是一樣的道理。
本文來自<股市小P>
免責宣言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並因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