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睪丸癌多誘發於35歲以下的年輕男性,又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前者因隱睪症造成,後者則包括外傷、感染引起睪丸萎縮等因素導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解釋,患者會摸到陰囊有無痛性硬塊、陰囊沉重感、腹股溝悶痛、下背痛等症狀,治療上會無論各期別都會優先透過睪丸切除術治療,並確認是否有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再決定下一步治療。
罹睪丸癌未及時就醫 竟腫脹14公分大
一名35歲李先生,今年初發現睪丸腫脹,雖不會疼痛,但卻影響走路姿勢,原本要就醫治療,但礙於疫情延後就醫,一拖就是五個月,才發現右側睪丸已腫到14公分大,嚴重壓迫到右側睪丸,確診為睪丸精原細胞癌第一期。邱鴻傑醫師提及,所幸患者尚未轉移至淋巴組織,因此經睪丸切除術治療後接受預防性化療,後續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養成睪丸自我檢查習慣 發現異狀應盡快就醫
邱鴻傑醫師說明,睪丸出現腫塊因素多,檢查尚需藉由陰囊超音波、抽血驗癌症指數以及電腦斷層等方式正確診斷;此外,男性朋友平時也可養成睪丸自我檢查習慣,以正常睪丸約3至4公分而言,可將食指與大拇指圈住睪丸,若睪丸比圓圈大,雖觸摸後不會疼痛,但若有硬硬感覺或不正常腫脹,則可能為睪丸癌前兆,應盡快就醫檢查。
睪丸癌預後好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事實上,睪丸癌的預後好,第一期精原細胞瘤五年存活率高達98%,第一期的非精原細胞瘤五年存活率也有96%。邱鴻傑醫師呼籲,因此男性朋友發現異狀時千萬別恐慌,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且早期介入治療,都能提高治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