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近來,部分民眾對於日本福島食品即將以品項管制的方式進口感到憂心,原因就是怕攝入福島核災區可能產生的輻射汙染食品,進而導致「癌症風險」提高。然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說明,若排除大量輻射外洩等因素造成之急性放射線症候群,微量輻射其實就跟抽菸、吃醃漬物、紫外線、PM2.5或甚至日常作息不規律一樣,「僅是多種致癌因子的其中一種」,而致癌因子並不表示接觸到就一定會致癌,建議民眾多加了解才不會沒來由地恐慌。
1毫西弗是多少? 專家算給你看
黃玉儀主任指出,科學家曾追蹤調查天然背景輻射特別高的地區,包含印度喀拉拉邦(India Kerala, 1-45毫西弗/年)、伊朗拉姆薩(Iran Ramsar, 最大值132毫西弗/年)、巴西米納斯吉拉斯(Brazil Mineas Gerais, 7毫西弗/年)、中國大陸廣東陽江(China Yangjiang, 平均5.8毫西弗/年)等,並未發現有異常癌症發生率。黃玉儀主任也提到,目前各國輻射相關工作者必須隨身攜帶輻射劑量計,並將輻射劑量與健康資料登錄到中央政府。加拿大曾進行關於輻射工作者與癌症風險之間關聯的大型數據統計,統計結果顯示,輻射工作者與一般民眾相比,整體癌症發生率、癌症死亡率並無增加趨勢。
除天然背景輻射及醫療行為外,國際間多將一般人一年游離輻射曝露限值定為1毫西弗/年,輻射相關工作者則為20毫西弗/年。究竟「1」毫西弗是什麼概念呢? 以最符合時事日本福島地區食品的例子來看,黃玉儀主任換算,若以衛福部公告,未來對於日本福島地區食品進口之標準值,銫-137加銫-134總合100貝克以下來計算,一般民眾要在一年內吃進762公斤被政府放行含有99貝克銫-137的輻射食品,才會達到考慮計算癌症風險之起算點。
▲輻射劑量比較表
人體累積100毫西弗輻射劑量後 100人中可能增0.5人罹癌
黃玉儀主任表示,輻射的健康風險可分為「機率效應」及「確定效應」。機率效應代表可能、但不一定會發生,且無法確定何時、在誰身上發生。大家最擔憂的癌症誘發即是屬於輻射健康效應中的「機率效應」。因為輻射造成人體的影響難以用實驗驗證,故相關數據多僅能從核災事故的事後研究獲取,依據過去的研究資料發現,在累積接觸100毫西弗的輻射劑量以上後,每再累積增加100毫西弗,會增加0.5%的罹癌機會,意即每100個接受此輻射累積劑量的人中,可能會有0.5人會因此罹患致命性癌症。
確定效應則是大於100毫西弗的輻射劑量才會發生,而劑量一到就一定會發生相關副作用,並且嚴重程度與劑量成正比。如癌症放射治療造成之皮膚反應,包含皮膚紅腫、疼痛針刺感、脫皮或落髮。
國際間通用 輻射「線性無閾值理論」
輻射健康風險其實有多種理論,黃玉儀主任說,因為在過去核災事故中觀察到,輻射劑量對人體的影響本身有一閾值存在,真正會增加癌症風險的劑量閾值約為100毫西弗,意即累積100毫西弗以上輻射劑量後,風險才會開始上升,雖然部分學者認為,在此劑量下並無任何科學性資料,因此相對安全。但有鑑於核災對人們帶來的影響及恐懼感,有一派學者認為「有輻射就有傷害」,進而提出「線性無閾值理論」,也是目前最保守、也被國際重要輻射防護組織採用之概念。
▲額外接受之輻射量與致癌率關聯示意圖
但回到前一節提到的研究結果來看,為什麼最常接觸輻射的相關工作者卻沒有觀察到癌症風險增加呢?在這邊也必須提到另一個不同角度的理論「輻射激效」,這個理論提出,緩慢且少量的輻射曝露反能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因身體接受過微量輻射後,對於輻射的修復能力反而會增加,黃玉儀主任分享,最生活化的例子就是「北投石」,做為稀有放射性溫泉礦物廣為人知,還有「藥石」之別稱。
參考資料來源: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