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端午節,習稱五日節、五月節或肉粽節,俗諺說「未食五日節粽,破裘仔毋甘放」,說明端午介於春夏之交,天氣乍晴乍雨,過節後炎夏正式開始,冬衣才可安心收起。梅雨季的濕涼,加入盛夏的悶熱,蚊蟲孳生,使這段時間成為濕熱疫病易起的季節。在此節氣特性下,端午包肉粽祭拜神佛與五臟廟,雄黃酒、艾草辟邪除穢皆屬這節日特有的習俗,細究其背後皆有先人養生智慧底蘊。
竹葉清心除煩 荷葉清暑化濕
談到肉粽,不管你是南粽還是北粽派,皆是以竹葉或偶以荷葉包裏粽料,其中竹葉具有清心除煩作用,而荷葉則有清暑化濕的功用,包裹之主體糯米則具有養脾益氣效果,兩相搭配頗合本時令易「濕熱困脾」的養生飲食。
但隨著經濟條件提升,粽料愈趨高油嗜口,亦漸脫離過去養生目的。肉粽高熱量難消化的特性,多食反而易生腸胃消化問題,故衛教需限量且另搭配高纖蔬果,以增進腸胃蠕動,或以山楂煮茶飲消脂除積佐之。
艾草驅趕蚊蟲 艾灸溫經助陽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主治醫師陳忠淵表示,「艾劍蒲旗比戶懸」的艾草濃烈香味可驅趕蚊蟲,中醫入藥取其調經止血、溫經散寒之功。加工後的艾絨,即為針灸中灸法的主要用料。艾灸溫經助陽是臨床面對虛弱癌友常用的手段,如應用在「足三里穴」,灸之補氣增免疫以升白血球,或灸「三陰交穴」養血安神以改善貧血兼穩定睡眠。
節氣濕熱引口乾 過涼生冷傷脾胃
陳忠淵醫師指出,此節氣的濕熱特性常引起煩躁口乾、困頓倦怠、食慾減退、癢疹四起等,這時能清熱解暑的瓜果飲品就很熱門,如愛玉、仙草、冬瓜、西瓜,如南部就有在端午節中午吃西瓜的習俗以防長痱子。
但此類飲品性生冷,意即過量易損腸胃,反而會影響身體水分循環。因此較推薦綠豆薏仁湯,綠豆的消暑利尿加上薏仁清熱健脾滲濕更合時節,且屬五穀雜糧不易損脾胃,臨床作為放療後皮膚炎症的預防或是標靶後化膿性皮膚炎的輔助調理也很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