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陳老師最近常抱怨舉手時卡卡的,經檢查後發現是纖維瘤作怪,而且已侵蝕到骨頭。經醫師評估後,決定使用「保存庫」提供的硬骨碎片作為填充物。術後3個月再檢查,確認硬骨碎片與病人的骨頭已成功融合,順利解決了陳老師肩膀卡卡的問題。但「保存庫」到底是什麼呢?
人體器官保存庫 供異體移植使用
食藥署解釋,當醫院或企業從事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時,應依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以供異體移植使用。
常見的使用人體器官組織物之移植案例,除了上述的骨碎片移植之外,還有使用來自美國的眼角膜移植,以及使用來自荷蘭的皮膚,供八仙塵暴傷患進行皮膚移植等。
保存庫內的組織物 確認無感染疑慮才可使用
以硬骨碎片為例,其為病人經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所摘除的組織,在經過病人同意後,將此組織做為製作硬骨碎片的材料。但是在成為材料之前,還必須要先經由醫學主管評估,確認捐贈者沒有受到人類免疫缺乏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及梅毒螺旋菌的感染後,以機械或人工的方式,將硬骨組織絞成約1公分大小的碎片,再予以包裝及滅菌。
此外,製備的每一包骨碎片都有專屬編號,用以追溯並保障受贈者的安全。
已核准17類組織物保存 嘉惠更多病患
衛生福利部目前已核准的保存庫類別包括硬骨、眼角膜、皮膚、心血管庫等共17類。
食藥署也針對核准的保存庫及其保存的標的物皆有著嚴格把關,並確認組織物的品質。期望大眾除了器官捐贈外,也能提升組織物的捐贈,造福更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