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推估全台應有30-40萬人罹病,然而因為心房顫動約有高達1/3患者為無症狀,加上多數有症狀病患為陣發性發作,即便施作心電圖也可能未能確實診斷出心房顫動,故確診人數實際上可能更高。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溫明賢指出提醒,台灣已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尤其需注意年齡越高、盛行率越高的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發作時,心臟就像發抖一般,無法正常規則跳動送出血液,若未及時介入治療,當血液滯留在心房內,血栓出現的風險就會增加;而當心跳再度恢復正常時,血栓很容易隨著血流到達腦部,導致嚴重腦中風或是增加猝死風險。有鑒於此,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特別舉辦「心動列車」講座,提出「搭上心動列車543 遠離猝死好心安」口號,呼籲5大危險族群,注意4大異常徵兆,謹記3招預防猝死!
溫明賢理事長近一步解釋,猝死5大危險族群,包括年齡較大的長者、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家族病史者、擁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及心衰竭病患,需提高警覺注意是否出現4大異常徵兆,分別為「呼吸困難、頻繁心悸、不明原因胸悶胸痛及容易疲倦」,如有,應盡早就醫檢查治療,並謹記「適量運動、健康飲食、壓力管理」這3招降低猝死風險。
猝死四大風險因子「SACAF」 醫籲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
何謂心因性猝死?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張伯丞醫師說明,當一個人在沒有外力傷害或潛在致死病史前提之下,突然發生非預期的心跳停止,並不幸於一小時內死亡,即符合心因性猝死定義。
另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提到,統計全台由北到南五大醫學中心,包含臺大醫院、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高雄榮總,提供之到院前心跳停止患者數據後可發現,猝死有四大風險因子「SACAF」:
Sex(性別)-男性風險較女性高。
Age(年齡)-年齡小於65歲相對風險較高。
Cardiovascular diseases(心血管疾病)-曾有心血管病史。
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顫動)-罹患心房顫動者,猝死風險較常人增加2.36倍。
而2016年《Mayo Clinic Proceedings》醫學期刊中,一篇研究分析當時台中市270萬人,針對心因性猝死數據亦發現,其因約有19%都與心律不整有關,在日本、韓國也有類似統計結果。張坤正副院長提醒,部分心律不整病患沒有明顯症狀,很容易忽視自己有猝死風險,因此瞭解危險因子,自行初步評估,當自己符合高危險族群範疇時,建議馬上就醫檢查,且加強控制病情,以免憾事發生。
心房顫動引發健康隱憂 身體有異狀勿遲疑快就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趙子凡分享,臨床治療曾有一名80歲老伯伯,意外發生腦中風,到醫院做了多項檢測,也有使用心電圖,但沒有抓到陣發性心律不整證據,因此並未針對心房顫動服藥預防腦中風與治療心律不整。沒想到僅半年時間,老伯伯再次腦中風,被緊急送醫治療後,醫療團隊與家屬決定將偵測時間拉長,才發現老伯伯有心房顫動,對此藥物改成抗凝血藥物及控制心房顫動症狀之藥物,對症下藥,老伯伯就再也沒有發生中風,遠離猝死危機。
對此,趙子凡醫師說明,在80歲以上年長者中,大約每10位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如果患者有其他慢性病,例如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心房顫動危險性就越高;趙子凡醫師提醒,心房顫動無症狀患者,發生腦中風危險與有症狀病患相同,因此發現自己有危險因子,一定要到醫院心臟內科接受檢查,如果發現自己常常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要趕緊到醫院接受檢查。
預防心因性猝死謹記「543口號」 搭上心動列車遠離危險
由於心律不整與心房顫動對生命健康威脅極大,但大眾對於其危險性認知仍有待加強,加上症狀不明顯容易受到忽視,今年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依照慣例舉辦「心動列車」講座,由全台29家醫院於8月27日接續舉辦心律不整講座,溫明賢理事長呼籲民眾一起「搭上心動列車543 遠離猝死好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