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顯示,隨著台灣在2018年65歲以上人口突破343萬人並正式走向高齡社會,不只青壯年人口需負擔龐大經濟壓力,長輩身體功能逐漸退化、罹患慢性病機率增加,台灣的醫療體系與相關制度也跟著面臨重大挑戰,特別是2025年預計邁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就成為政府與每個家庭必須重視的課題。
今天《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來看銀髮族常見的10大困擾,除了告訴你如何陪伴長者度過難關,同時也教你使用健康神器「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幫家中長輩評估身心功能狀態,早期發現問題,及早介入,守護長輩健康。
No.1 慢性病、癌症纏身
慢性病與癌症是銀髮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擾之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07年調查資料顯示,有八成以上長者自述患有1種以上經醫師診斷之慢性病、五成長者自述患有3種以上經醫師診斷之慢性病,其中最常見的病症包含高血壓、白內障、心臟病、胃潰瘍或胃病、關節炎或風濕症等。
慢性病其實可以透過早期健康檢查、定時測量血壓、血糖,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有人對於長者活到90歲仍沒有慢性疾病史感到驚訝,對此有不少網友透露其中秘訣,「開心樂觀生活,多運動、飲食清淡、少點煩惱、多和朋友聚會,人生其實很簡單」、「覺得這樣真的是人生最幸福的,健康活到老」。
No.2 失智時迷路走丟
據警政署資料統計,105年失蹤長者中,患有失智症者就佔41.6%,失智症的爺爺、奶奶可能記不起親友的長相與姓名,嚴重甚至會忘記回家的路,不僅生活能力下降,也暗藏迷路走失的風險與危機。
雖然對於銀髮族與其親友而言,失智症可能會是棘手的問題,但是我們該如何預防失智症長者迷路呢?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建議家人可從居家環境下手,在大門加裝複雜的鎖或是掛上畫、窗簾,減少失智長者獨自外出機率,平時也要與鄰居敦親睦鄰,在失智長者出門時可以及時告知家屬,外出時可讓失智長者戴上愛的手鍊、愛心布標、指紋卡及緊急聯絡卡,並使用GPS定位系統,才能在失智長者失蹤時第一時間報警協尋。
No.3 獨居無人陪伴聊天
銀髮族除了面臨身體上的轉變,其實也需要被人關心問候!雖然現今因為高齡化與少子化影響,讓許多青壯年人口不得不負起照顧老小的重擔,卻也間接導致子女忙於工作而疏忽探望年邁的父母,造成獨居長者長期無人陪伴、引發心理疾病。
獨居長者的社會危機在網路上時有所聞,除了有民眾認為「少子化的時代都是小家庭,很容易只剩一人」、「這是有必要持續關注的議題」,也有網友分享家中做法,「我外婆就是輪流給兒女照顧,但我看她都很開心,因為我的阿姨、舅舅分別居住在北、中、南、外島等地,所以外婆有點像是到處玩,和附近鄰居也很熟,現在87歲反而越老越健康」。
No.4 不如以往行動自如
讓長輩煩惱的事莫過於無法像年輕時的自己一樣行動自如!以往只要腦海中浮現旅行的念頭,就能拉著行李到世界各地旅行,不過因為歲數增長,就算只是想到公園走走也會變成比登天還難的事,甚至因為行動不方便,長者須柱著拐杖、坐上輪椅才方便自由移動。
有女網友想事先規劃照顧家中公婆,詢問該如何設計房型,不少人也分享實際心得,「你會預想到公婆一起住真的很有心了」、「照顧長者實際情況就是開放式空間才有用」、「無障礙空間很重要,阿公阿嬤都直接住在一樓客廳」、「長輩開始行動不便真的就很難有隱私了,移動、換衣服、洗澡...這些都需要幫忙」。
No.5 容易感冒生病
長者免疫系統相對年輕人來得差,接觸病菌更容易感冒生病,因此當COVID-19疫苗開放預約時,都會讓65歲以上長者優先施打,確保他們能夠在足夠的保護力下免於受到病毒入侵,不過有些長者因為個人身體因素無法接種,讓家人陷入擔憂。
儘管台灣目前已度過疫情高原期,仍有網友在PTT發文擔心長輩無法抵抗來勢洶洶的病毒,「一直叫阿公、阿嬤沒事不要出門,出門要戴口罩,因為現在很容易確診,長者中標風險很大」,也讓家中有長輩的網友深感共鳴,「擔心家裡阿公阿嬤」、「老人家最好還是不要出門QQ」、「多準備快篩,有疑慮就篩」、「感染很難避免,但只能及早發現及早送醫」。
No.6 三餐吃飯禁忌多
年輕時許多人都喜歡大魚大肉,珍珠奶茶配雞排來者不拒,高油、高鹽、高糖加上生活作息不正常的情況下,身體很容易就會出狀況,等到身體開始隨著年紀慢慢退化,牙齒開始咬不動太硬的食物時,若是還有其他慢性疾病,可以選擇的菜單也會跟著減少。
有護理師透露自家奶奶因為拔牙導致只能吃軟嫩的食物,向網友求救有沒有其他菜色可以讓奶奶營養更均衡,有人便推薦「蒸蛋,感覺簡單又不錯吃」、「酪梨牛奶,老人家很愛」、「食材燉爛再用剪刀剪碎就可以了」、「果汁機是料理好幫手」。
No.7 禁不起跌倒受傷
年輕人跌倒受傷若只是破皮瘀青,只要定時擦藥、包紮就能在短時間內活蹦亂跳,不過若是老人家不小心被東西絆倒,或是因為地上積水摔一跤,不只會有骨折的風險,身體恢復的時間也要花上好一陣子,對於銀髮族或是照顧長輩的子女更是一大難題。
面對長者身處危機四伏的環境,許多人都會選擇在家中浴室安裝安全扶手,除了避免跌倒的疑慮,也能讓爺爺、奶奶行走或如廁時更為便利,網友也推薦更換廁所防滑磁磚、放置洗澡專用矮凳、置物架調整為方便長輩拿取的高度,另外也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諮詢。
No.8 身體功能退化
許多爺爺、奶奶不願意面對的事情就是發現自己的身體功能開始慢慢退化、行動開始變緩慢,從駝背、身高變矮、骨質疏鬆,到視力開始衰退、出現老花眼,甚至容易出現相關疾病。
對此醫師黃瑽寧也在YouTube頻道邀請骨科醫師高軒楷分享,像是體重太輕、喜歡抽煙、喝酒及沒有運動習慣都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若是經常腰痠背痛、駝背就須提高警覺,面對骨質疏鬆又骨折的患者除了可以嘗試藥物治療、戒除不良習慣,最重要的是保持跑步、跳繩等負重運動,跨越大動作時須格外小心、搬重物勿離身體太遠,才能降低發生骨折的風險。
No.9 經濟面臨難關
台灣人在65歲時多半會選擇辭去工作,將辛苦大半輩子的錢拿來規劃接下來的退休生活,不過仍有少部分的銀髮族面對未來的人生感到膽怯,特別是疫情下讓許多人頓時失去飯碗,甚至沒有足夠的存款可以度過下半輩子。
日前有人在PTT上好奇發問「300到500萬夠應付退休生活嗎?」,卻也釣出不少鄉民直指問題,「生病或長照大概1年要燒100萬」、「絕對不夠,看病很燒錢」,不過有網友認為「長輩一年花不到十萬的居多,用到超過平均餘命一定可以!」、「年輕顧好身體,真的是替未來的自己省下幾百萬」。
No.10 情緒容易起伏大
隨著長者年齡逐漸增長,以往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現在可能要花費十倍以上的力氣才能達成,小如洗澡、買菜,大如環島旅遊、出國冒險等,面對的挫折越大,長輩也會逐漸否定自己,甚至因為鬱悶、心情煩躁導致情緒容易產生起伏。
有網友分享家中三代同堂,雖然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不過因為父母情緒起伏大,也連帶影響小孩身心健康發展,其他網友給出建議,「可以找醫生、學者這類的文章給長輩看」、「孩子與每位親友其實都可以建立獨特的互動,你只需要從旁去引導孩子認識就好,我覺得你自己也需要思考一下你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才能幫助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