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腹部的消化性潰瘍穿孔,是屬於腸胃道穿孔中的其中一個疾病,肇因於上消化道包括胃及十二指腸部位的潰瘍所造成破洞、腸胃道液體漏出引發廣泛性腹膜炎及敗血症,是屬於需要立即進行手術治療的狀況,不然易致生命危險,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提醒民眾切莫輕忽。
消化性潰瘍是不論在成年人或老年族群都會見到的狀況,其常見的發生位置為胃的下半部(竇部或幽門部)及十二指腸第一部份段。目前已知的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抽菸、喝酒、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使用類固醇、胃酸分泌過多、急性疾病所致壓力性潰瘍等。消化性潰瘍可導致上腹不適、食慾不振、出血致解黑便或血便、穿孔、若是慢性潰瘍可能導致日後的胃出口阻塞等問題。常用的診斷方式為胃鏡檢查,且常用的消化性潰瘍治療藥物為組織胺阻斷劑(H2-blocker)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
北榮桃園分院提醒 切莫輕忽老年族群的消化性潰瘍穿孔
臺北榮總桃園分院一般外科王聖宇醫師指出,老年族群常會有許多慢性疾病在身或慢性器官衰竭的問題,亦常有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情形,因此若需要進行緊急手術,本身年紀、慢性疾病及當下急性疾病狀態,都將影響手術麻醉風險,特別是若合併敗血性休克,手術風險、併發症機率及死亡率都將顯著上升。
手術進行的原則是感染的緊急控制及穿孔部位的處理。先將腹腔內骯髒的腹水或膿水洗淨後,找出穿孔的位置。穿孔的處理可包括直接修補、腸胃道隔間及繞道、穿孔部位切除及腸胃道吻合重建等方法,需視穿孔的大小、位置、發生時間、病患整體狀況來決定。早年在沒有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的年代,潰瘍穿孔手術除上述步驟外會加做迷走神經阻斷術(vagotomy)以減少潰瘍復發機率,近年因PPI的使用已少做。因手術部位在上消化道且屬於緊急手術,考量到術後病患營養狀況的建立,可能會視情況加做下游的小腸灌食管,以期在術後可盡速的給予營養支持。
北榮桃園分院王聖宇醫師進一步說明,上述對於腸胃道的修補、隔間、繞道、切除、吻合或灌食管置入等處理,都存在癒合不良發生術後滲漏的可能性,若發生可能需要再額外引流或再開刀處理。而老年族群進行此種緊急手術,有較大的機會併發術後呼吸衰竭(無法脫離呼吸器之後需做氣切)、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腦中風、腎臟衰竭(可能需暫時或永久洗腎)、肝臟衰竭等,簡言之即多重器官衰竭或難以控制的感染及敗血症致死亡的可能性。
王醫師表示,術後若恢復順利、腸胃道癒合良好,病患得以恢復進食或灌食。若潰瘍組織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存在,會建議要服用抗生素治療。而往後消化性潰瘍的追蹤會建議繼續服用PPI或其他抑制胃酸的藥物、定期追蹤胃鏡檢查。而值得一提的是,少部份的胃潰瘍甚至造成的穿孔,可能合併有胃癌組織的存在,之後會建議要做胃癌的治療。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