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為了徹底地了解夢想、接近夢想本身,有一件必須先做的事,那就是正確地了解「我的人生」。「夢想」與「人生」以必然的規律相連,「我的人生」和「我的夢想」的因果關係,就像一部長篇小說。因為夢想是小說的起點,人生是高潮和結局。要想了解人生,就得先知道夢想是什麼。而為了擁有自己的夢想,也必須懂得生活是什麼。所以在談論夢想之前,我想先談人生。
無論東西方的歷史、哲學或宗教中,不約而同地都有個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所謂的人生是什麼?」人人每一刻都在呼吸,每天都在過自己的生活。可是真問起大家什麼是人生,卻很難簡單說清楚。說不定用一般的思維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也可能是因為這樣,大多數書籍都吝於以犯人的人生為主題。相較之下,大家更喜愛探索偉大思想家的思維、哲學家的闡述、聖人的抉擇與藝術家的創意性背後的隱藏價值,還有它是如何影響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也許想透過和我們相似的人生,整理自己無法闡明的人生難題,打從一開始就是天方夜譚,所以我們在此要探討的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兩位先賢,釋迦牟尼和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的人生。準確來說,我們要看的不是他們不尋常人生,而是和我們同為人類,卻有著極為堅定的人生態度。儘管終點不同,但看一下和我們站在同一起點的他們,是如何度過「不迷路的人生」吧。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釋迦牟尼的人生和旅程。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釋迦牟尼生於喜瑪拉雅山脈南麓的尼泊爾南方小王國,投胎至淨飯王與摩耶夫人膝下,取名為悉達多.喬達摩(Siddhāttha Gotama)。隨著時間過去,悉達多長成一名青年,他目睹身邊的人無法掙脫黑暗人生的枷鎖,在痛苦中度過恐懼與擔心的每一天。「人生究竟是什麼,如此拘束人類?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正確的?我該如何活下去?」這些問題使得一個年輕人渴望得知真理,在二十九歲時,他自己削髮出家,決心當一名修行者。為了感悟真理,他雲遊四海拜訪印度大地上的幾位前人。他遇見了一些以種種方式折磨身體的苦行者,有人赤足行走荊棘地,有人終生不洗頭,有人曝曬烈日下……但是沒人能與他分享感知到的真理,或是能擺脫人生痛苦之路。
從那之後,悉達多決定不再依賴他人,他展開苦修,以領悟人生煩惱與擺脫束縛的方法。他獨力承受苦惱的期間,食量逐漸變小,後來每天僅吃一麻一麥,瘦骨嶙峋,仍堅持苦修精進。後來,悉達多領悟到斷食並不能悟道,捨棄苦行,毅然接受了牧羊女給的一碗乳糜後,走到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打坐入定,於四十九天後悟道,三十五歲時證道成佛。
佛祖透過修行感悟到了什麼?他感悟到人生之所以不幸,其根源不是來自個人的不幸宿命,或不公平的社會結構,而是每個人的妄念與慾望。他認為為了滿足慾望的一連串念頭,以及為滿足慾望而做的種種掙扎,會使人陷入痛苦中。既然如此,佛祖的解決方法是什麼呢?佛曰:我們心中的「執念」是一切不幸的本質,因此要擺脫一切束縛,獲得自由,就得先熄滅心底的「執念火花」。要自行掙脫執念的火種──慾望和貪念,澆熄執念的火花,即為「涅槃」,藉此從所有痛苦中「解脫」,獲得自由人生。
請你試著把自己的人生投射到佛祖的人生中吧。我並不是要你像佛祖一樣修行悟道,只是希望你能深入檢視人生。佛祖過去也和我們一樣,是個平凡人,我希望你能體驗他為尋找人生真理而經歷的過程。
佛祖在二十九歲就向自己的人生提問,為了找出解答而上路。他一開始向前人請教,但這些問題原本就無法從前人那裡得到答案,所以佛祖只能獨自承受重擔,苦苦堅持。這不是任何人能替他解答,或是能伸手幫忙解決的問題。關於人生的問題,只有自己提問,自己解答,才能前進。這就是我們要留意的地方。我們絕不可能從別人身上得到人生的答案,我們的人生是從問出自己的問題開始。如果不向自己的人生提問,那麼永遠也無法找出答案。因此,你也應該像佛祖一樣,擁有深思人生的時間。那就是今天。
悉達多六年的修行,是我們不可能達成的境界,但起碼要深思六天。就算再困難、混亂,只要是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我們也該緊抓不放。如果六天也有困難,哪怕只有六小時,你也一定要深思自己的人生。為了尋找自己的存在價值,你至少要「製造」一次深思的機會。對人生存有猶疑困頓的人,絕不可能遇見美好的未來。
本文摘選自《找到人生方向的一頁夢想地圖》,采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