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的新型冠狀病毒(或稱COVID-19、武漢肺炎)本土疫情先前主要流行變異株Omicron BA.2,但現已改為Omicron BA.5並造成新一波疫情高峰,目前仍在高原期起伏。不過政府因應全球疫情發展及開放趨勢,已於13日起大幅解除入境限制改為「0+7」,全球新冠旅遊警示等級也降至第二級,民眾仍須當心疫情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國內新增4826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8205例本土個案及6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0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8,205例本土病例,為21,970例男性、26,211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251例),台中市(6,372例),桃園市(5,158例),高雄市(4,980例),台北市(4,849例),台南市(3,719例),彰化縣(2,494例),屏東縣(1,554例),新竹縣(1,213例),雲林縣(1,192例),苗栗縣(1,187例),新竹市(1,093例),宜蘭縣(940例),嘉義縣(828例),基隆市(759例),南投縣(700例),花蓮縣(685例),嘉義市(523例),台東縣(346例),金門縣(191例),澎湖縣(156例),連江縣(15例)。
(圖/衛福部疾管署Facebook)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8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9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77例具慢性病史、6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15日至10月11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27日至10月11日,詳如下表所示。
(圖/衛福部疾管署)
(圖/衛福部疾管署)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冠重症個案中,有3例幼童,其中1例是孩童得到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該例MIS-C為1名1歲女童,無慢性疾病、沒打新冠疫苗。該女童於8月5日確診新冠,10月8日陸續出現發燒、嘔吐、紅疹,10月10日送醫急診,檢查有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醫院懷疑是MIS-C,收治住院後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病況穩定,仍住一般病房中。
(圖/衛福部疾管署Facebook)
另1例幼童新冠重症為1歲男童,無慢性疾病、沒打新冠疫苗。該男童於10月9日出現發燒、腹瀉,當日診所快篩陽性通報確診新冠,10月11日因嗜睡、呼吸急促送醫急診,檢查有胸凹、喘鳴、呼吸窘迫,經插管、使用呼吸器收住加護病房,院方診斷為新冠病毒感染合併細支氣管炎,並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10月13日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該男童仍住加護病房,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中。
(圖/衛福部疾管署Facebook)
還有1例幼童新冠重症為8歲男童,無慢性疾病、沒打新冠疫苗。該男童9月15日出現發燒、咳嗽,新冠快篩陽性,當晚全身抽搐送醫急診,因持續抽搐,院方緊急插管、使用呼吸器,電腦斷層顯示腦水腫,診斷為急性腦炎,並收治加護病房,使用抗癲癇藥、降腦壓藥、瑞德西韋、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5種藥物,病況好轉,該男童於9月18日拔管、移除呼吸器,9月23日出院。
據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新冠重症累計247例,分別為159例MIS-C、33例腦炎、26例肺炎、11例哮吼、3例敗血症、2例心肌炎、4例其他(共病、新生兒感染等)及9例家中死亡,合計共36死。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6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5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泰國(4例),印度(2例),加拿大、香港、中國、越南、印尼及馬來西亞(各1例)移入,另5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9月13日至10月13日。
(圖/衛福部疾管署Facebook)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8,639,31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537,642例排除),其中7,098,970例確診,分別為35,680例境外移入,7,063,23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11,76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1,75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426例、台北市1,315例、台中市1,201例、高雄市1,096例、桃園市901例、台南市881例、彰化縣666例、屏東縣475例、雲林縣366例、南投縣363例、苗栗縣316例、嘉義縣287例、基隆市262例、宜蘭縣254例、花蓮縣204例、新竹縣192例、嘉義市190例、台東縣162例、新竹市134例、澎湖縣34例,金門縣25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