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歐姓老翁因呼吸喘併有發燒症狀,送至輔大醫院就診,經採檢確認為COVID-19確診個案,於急診室時就因喘不過氣而緊急插管治療,幾天後肺部狀況急轉直下,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情況相當危急。在呼吸治療師給予適當的治療訓練,結合救命神器(高流量潮濕加熱鼻導管)與於輔大醫院疫情期間特有的「頭盔式通氣療法」後,歐先生肺部狀況才有所改善,搶回一命。
確診新冠肺炎 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儘管有救命神器加持,在住院第五週時,歐先生又因反覆肺炎情形發生,呼吸狀況變差,再次放上氣管內管,過程中歷經腎功能變差,合併感染心內膜炎。在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後,歐先生仍無法脫離呼吸器,最終治療團隊評估決定執行氣切。好在執行氣切後,透過肢體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肺部復健(呼吸訓練、氧療)等治療方式,讓歐先生的病況逐漸穩定,終於脫離呼吸器轉出普通病房。
氣切和插管目的非治療疾病 為緊急輔助呼吸方式家屬常會抗拒讓病人執行氣切,往往認為氣切後病人會一輩子臥床不起、嚴重降低生活品質。輔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偉倫解釋,插管的正式名稱是「氣管內插管」,把一根氣管內管(人工氣道)經由病人口腔或鼻腔穿過喉嚨與聲門進入氣管深處。氣切則是「氣管切開術」的簡稱,在全身麻醉下從病人的頸部氣管環狀軟骨中間切開一個小洞,放入氣切管,透過氣切管自行呼吸或連接呼吸器來呼吸與抽痰。氣切和插管的目的都不是治療疾病,而是利用人工氣道維持呼吸道暢通,接上呼吸器輔助呼吸的一種緊急處置方式。
肺炎康復後 發現原位癌命運捉弄人,雖然轉至普通病房,歐爺爺又因解血便發現直腸腫瘤。所幸是原位癌,經外科切除後病情穩定,後續追蹤治療即可。而本來以為出院需要依賴機器呼吸、吐痰,但沒想到他透過積極復健已經可以自行吐痰了,就連醫師也很驚訝他恢復的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