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近年發生特殊需求孩子看電影、買餐點等新聞引發爭議;另北一女全盲學生帶動唱、罕病兒獲總統教育獎等事件感動萬人,顯見社會大眾對特殊需求兒少的高度關注。兒童權利公約(CRC)指出,每位兒少都應受到公平對待,然而歧視卻經常發生在特殊需求兒少生活中,不但影響心理健康,也讓其身處不利處境。
環境共融很重要 偏見影響心理
家扶基金會公布最新《友善共融:兒少相處問卷調查》顯示,三成兒少認為特殊需求兒少會造成別人困擾、甚至感到麻煩(20.8%)、害怕(17.8%),更有近半數不想與其同組活動,這些偏見缺乏適時正確的溝通,同儕的相處反而對特殊需求兒少潛藏危機。事實上,孩子也察覺到特殊需求兒少在校困境,數據顯示每四位就有一位認為特殊需求兒少受排擠,如51.3%被取難聽外號、46.2%被欺負。
從小正確「零歧視」 家長會是關鍵
孩子認為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普遍存在歧視,調查顯示在態度行為上,40.8%覺得民眾會對他們露出帶有歧視意味的表情,32.8%不想靠近、29.1%會在背後指指點點。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產生的人際阻礙,對童齡的孩子而言更難以反轉這狀態,而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影響最深的環節,家長的身教引導更不容忽視。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表示,消除歧視,需從理解、尊重、接納逐步做起,透過兒少視角,從孩子本身及其看見家長、學校、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的態度與行為。
「L、I、F、E」 創造友善共融好生活
保障兒少權益,一起成為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守門人,周大堯呼籲,L、I、F、E友善共融好生活:「Lead」引導認識:學校落實共融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知;「Ideal」友善尊重:社會大眾親切溫和互動,不用異樣眼光看待,共創友善環境;「Foster」接納培育:家長以身作則,態度接納並示範合宜應對;「Encourage」鼓勵接觸:兒少破除迷思,鼓勵與特殊需求兒少相處、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