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的新型冠狀病毒(或稱COVID-19、武漢肺炎)Omicron BA.5變異株本土疫情,目前已持續減緩並正逢前波疫情以來低點。不過政府因應全球疫情發展及開放趨勢,已大幅解除入境限制改為0+7,居家隔離相關措施已改為確診者居隔5+n、確診同住者0+7,但冬季亦為流感、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民眾須當心疫情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1065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583例本土個案及7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0,583例本土病例,為4,969例男性、5,607例女性、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584例),台中市(1,441例),桃園市(1,269例),高雄市(1,252例),台北市(885例),台南市(881例),彰化縣(669例),新竹縣(384例),屏東縣(348例),苗栗縣(289例),雲林縣(252例),新竹市(251例),南投縣(198例),花蓮縣(173例),宜蘭縣(171例),嘉義縣(169例),基隆市(128例),嘉義市(98例),台東縣(70例),金門縣(41例),澎湖縣(27例),連江縣(3例)。
(圖/衛福部疾管署Facebook)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6例具慢性病史、28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11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4日至11月25日,詳如下表所示。
(圖/衛福部疾管署)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冠重症個案中,有3例是兒童。第1例為1名3歲男童,未曾確診新冠肺炎、沒有接種新冠疫苗。該男童於11月5日起出現發燒、咳嗽,右頸腫痛、腹痛等症狀,11月11日至醫院急診並住院,檢查有冠狀動脈擴大、新冠病毒N抗體陽性,診斷為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經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後病況好轉,已於11月21日出院。
第2位則是位3歲女童,該女童有心血管疾病史、接種1劑新冠疫苗。該女童10月12日曾確診新冠肺炎,11月20日起出現發燒、腹痛,隔日至醫院急診住院,住院後因發燒持續,且出現全身皮疹、結膜炎、血壓偏低,醫院懷疑該女童得MIS-C,於11月23日轉加護病房,經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治療後,症狀雖有改善,但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圖/衛福部疾管署Facebook)
第3名兒童新冠重症個案為1名7歲男童,該男童有有先天心臟與肌肉疾病,接種過2劑新冠疫苗。該男童於11月11日出現起發燒、氧氣濃度下降至醫院急診,新冠PCR檢測陽性確診。隨後該男童因肺炎及呼吸窘迫,於11月12日收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與高流量氧氣鼻管治療,11月25日已轉至一般病房。
(圖/衛福部疾管署Facebook)
據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新冠重症累計共275例,其中181例MIS-C、33例腦炎、30例肺炎、11例哮吼、4例敗血症、2例心肌炎、5例共病與新生兒感染及9例到院前死亡等;上述個案已有38人死亡,其中13例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1例心肌炎、2例共病、1例哮吼及9例到院前死亡。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7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8例男性、3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英國(2例),日本、柬埔寨、美國、泰國、越南及義大利(各1例)移入,另6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10月28日至11月27日。
(圖/衛福部疾管署Facebook)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0,058,21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777,110例排除),其中8,278,371例確診,分別為37,615例境外移入、8,240,70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4,27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4,25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821例、台北市1,574例、台中市1,500例、高雄市1,394例、桃園市1,059例、台南市1,054例、彰化縣883例、屏東縣564例、南投縣464例、雲林縣453例、苗栗縣388例、嘉義縣365例、宜蘭縣309例、基隆市304例、花蓮縣247例、嘉義市240例、新竹縣230例、台東縣186例、新竹市154例、澎湖縣36例、金門縣34例;另17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並提醒體質敏感、有慢性病或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眾,於人潮較密集區,仍建議戴口罩,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健康。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