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你常因東痛西痛被誤為無病呻吟、裝病偷懶嗎?台大醫院麻醉部醫師孫維仁表示,台灣約130萬人罹患「纖維肌痛症」,全身疼痛、失眠、記憶衰退、憂鬱卻查無生理異常。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蔡佩珊以自身經歷形容此病為「公主病」,呼籲民眾若是疼痛又找不出病因,趕緊對照自我檢測量表,及早治療才能脫離苦海。
有病卻查無生理異常 纖維肌痛症飽受誤解
孫維仁表示,早期疼痛門診看的是具體的疼痛,像是癌痛。但後來有一群慢性疼痛的病友,即不是晚期癌症,也不是風濕免疫的發炎疼痛,不但開刀沒有辦法紓解,做各種檢查也找不出蛛絲馬跡。直到國際間逐漸有共識,整理出清楚的診斷標準,也開始出現藥物,纖維肌痛症才真正被認定是疾病。
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說明,纖維肌痛症的核心症狀是廣泛性疼痛,病友的中樞神經系統,會把一般人不會引發疼痛的訊息異常放大,可能會感受到劇烈疼痛,且在全身都會發生,出現腹痛看腸胃科、有胸痛看心臟科、筋骨痠痛去看復健科或骨科、神經外科等,也因為長期痛苦不被了解,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工作表現也可能比一般人來得差。
29項自我檢測量表 搭配四大支柱緩解疼痛
蔡佩珊分享,曾有一位中年男國標舞老師,因患有纖維肌痛症,跳舞時會劇痛無法教課,心中累積滿滿的負能量,跟旁人訴苦卻無人能理解,「他的疼痛是真實的,也想好起來,也想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痛?希望纖維肌痛症能夠得到多些關懷跟理解,以及適當的治療,早日脫離苦海。」
常有纖維肌痛症的病友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問,「這是絕症嗎?」孫維仁表示,透過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量表,內容包括疼痛度、記憶力、專注度、疲勞、頭痛、體力、睡眠、情緒等29項題目,可了解自身情況、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林至芃說明,面對纖維肌痛症需要長期治療,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多管齊下才能得到好的治療效果。其中以運動最有效,就算會疼痛不適,也要忍著七分痛去健身,疼痛會慢慢減少變五分痛、四分痛,越來越進步。
若是嚴重的纖維肌痛症病友,也能被轉介到精神科、復健科、免疫風濕科、神經科、疼痛科這五大科別,專科醫師會依照個別症狀和疾病進程處方合適的疼痛緩解藥物進行治療,同時也對提供患者運動建議、生活型態調整、物理/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性的治療來改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