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車禍後脾氣變得好暴躁喔!好像變了一個人」23歲的小俊喜愛高空彈跳、飆車、雲霄飛車,然而某次車禍腦震盪後,出現易怒、健忘、反應變慢等況狀。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薛媛云說明,此情況為「腦震盪後症候群」,人經過極限運動後彷彿「把腦像豆腐用力搖晃」,恐造成嚴重損傷。
薛媛云解說,此情況為「腦震盪後症候群」,與電影「震盪效應」描述的腦部疾病有點類似,劇情講述一群美式足球的運動員,因為長期的衝撞,中年後發現有憂鬱情緒、易怒、暴力行為、記憶力不佳、失眠等問題,甚至有些自殺身亡,死後經過解剖,發現其實這些運動員罹患一種慢性創傷腦病變或損傷的疾病。
民眾經過事故後,第一時間在意的都只是身體、四肢上,但容易忽略看不見的腦部受損。
薛媛云形容,如果用豆腐比喻腦組織,放在一個盒子裡,經過前後搖晃(如緊急剎車或車禍)、 左右搖晃(如車禍或撞到頭)、上下搖晃(如高空彈跳、自由落體)等動作後,豆腐能夠完全保留嗎?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只是搖晃大腦也可能會造成損傷,尤其多次搖晃後,就可能會跟電影中出現的狀況一樣,變成慢性創傷腦病變或損傷的疾病。
這也是在兒童專家們強調「不要搖晃嬰兒」的原因之一,因為搖晃嬰兒可能會造成嬰兒的大腦損傷,恐使嬰兒日後變得有注意力、情緒等問題。
台灣每年2萬人腦震盪症候群
根據衛福部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會有將近2萬人受到持續性腦震盪後症候群症狀的影響。國內外學者目前將腦震盪後症候群視為一種輕度頭部外傷,通常受傷3至6個月後可自然恢復,但是有許多人在1年後仍持續有相關症狀。
初期症狀以頭痛、頭暈等症狀為主,之後幾週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下降、易怒、憂鬱、焦慮、記憶力下降、失眠等問題,且影響到之後回去工作的狀況和日常生活品質。研究中經過腦部照影檢查後,發現這些人有不正常腦部血流改變的情形。所以腦部撞擊或是損傷影響甚多,務必小心。
腦震盪後症候群或腦損傷狀況:
1.複雜注意力:分配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 、選擇性注意力、注意力轉換等。 2.執行功能:計劃、決策、組織、工作記憶、修正錯誤的能力、判斷等能力。
3.學習和記憶:立即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學習能力等。
4.語言功能:表達、理解、閱讀、書寫能力等。
5.知覺動作:人臉辨識、視覺半側忽略、視覺建構和組織等。
6.社會認知:情緒辨識、情緒表達、社交情境判斷和應對等。
薛媛云表示,通常腦震盪或腦損傷後3至6 個月是大腦的自然修復期,若症狀持續應趕快就醫評估和治療。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提早發現可以利用神經心理復健改善認知功能受損的問題,讓病人的大腦重新連結和修復;並經由跟臨床心理師討論,改善病人生活適應狀況與情緒問題。
大腦影響人體很多心理和生活等層面,因此保護大腦是相當重要的;切記不要持續或過度的讓大腦有衝撞、搖晃的機會,以免有腦震盪後症候群或腦損傷。
原文出處:
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59-1-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