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博喻/綜合報導
COVID-19世紀大疫無預警籠罩全球,疫情大流行下人類社會丕變,也令人們回望歷史。每一場與疫病驚心動魄的抗戰,既留下獨特的生活經驗與生命故事,也存在足以借鏡的啟示。臺北市立文獻館透過專家書寫、人物訪談及影像紀錄,集結成《我們與疫的距離:抗COVID-19臺北群像》專書,回顧臺灣百年抗疫史,呈現COVID-19疫情期間的集體記憶。
臺北市立文獻館於2月18日下午2點於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舉辦《我們與疫的距離:抗COVID-19臺北群像》專書發表會,特別邀請曾在第一線抗疫的醫師所組成的「醫聲室內樂團」進行開場表演,蒞臨現場貴賓包括本書顧問臺灣醫學史專家張秀蓉、本書審查委員政大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李明仁,疫情期間臺北市防疫計程車總調度林宜蓁、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巫彥德、萬華區青山里里長李昭成、亞東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桃園機師工會理事長李信燕、臺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技正陳秋芳及技士羅慧敏、藥師曾光洵先生、林楊智先生等各界曾在第一線面對疫情的受訪人士,以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璩大成、兵役局局長李治安、公訓處處長何雅娟、消防局大隊長葉俊興、剝皮寮總監李志勇、萬華區區長詹天保、臺灣大車隊經理梅耀宇等貴賓,均到場共襄盛舉。
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蔡詩萍致詞時表示,文獻館以有限的人力、經費,編出專書,並有醫師、參與抗疫的18位朋友們現身說法;辦理新書發表會,是為了不要讓抗疫三年來走過的路被遺忘。蔡局長說,就像李秉穎醫師在本書序文所提,疫情離我們既近且遠,當它逼近我們時,很多人勇敢地跳出來,展現了人性最光輝的一面;歷史一定有陰暗的一面,但是人性用光明的一面彌補了歷史的陰暗,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讓臺北人不要忘記這三年的疫情對我們的威脅,更不要忘記在疫情威脅當中有許多朋友努力地在每個崗位上守護。
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劉克襄也特別感謝能有機會出版本書,他在致詞時提到,中央社在疫情的一千多天內,不只將各國疫情狀況報導給臺灣讀者,也將臺灣的訊息傳播到全世界,同時也編了本書,以文獻館的角度、立場,自日治時代防治疾病的方法開始談起,也收錄了18個故事;他也特別提到同仁採訪時的軼事,並感謝現場來賓的到來。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文獻館詹素貞館長感謝各界嘉賓蒞臨,她表示,這本書的發想就是文獻館的宗旨,為時代記錄重要的事件,並留給下一代;再過2天,臺灣將放寬室內口罩措施,代表臺灣疫情進入下一個里程碑,本書除了記錄18位抗疫英雄英雌的故事外,還有時代的影子,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這些日子,因為我們與疫的距離不曾遠離,當疫情捲土重來時,能有更多力量、自信面對。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