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太陽花學運」讓服貿爭議浮上檯面,韓國快馬加鞭與澳洲、中國完成自由貿易協議(FTA)談判,到最後甚至連澳洲都搶先和中國簽了FTA,拿到中國服務市場的鑰匙,讓工商大老跳腳,擔心台灣的邊緣化正在加速中,並將在關稅上就先輸競爭對手一大截。認知到想靠政府解決這問題,緩不濟急的事實,不少企業家非常積極研究布局海外市場的可行性,參與各項關於區域整合趨勢的研討會。下半年從貿協、金融研訓院、商業研究院、外商銀行的經濟論壇,到基金投資,可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熱門話題,就是「東協」。在這背後,還有一個大家都關注的大事,即將在二○一五年發生。這件大事,就是東協經濟共同體(AEC)的成立,將使這有四四四萬平方公里、六億人口和兩兆美元產值的十個國家,形成一個自由貿易區。區內的貨物、服務、勞工,將更自由地互相流通。今年以來,東協國家也有好幾個完成大選,例如印尼和印度,新政府都誓言推動改革,掃除投資障礙,獲得外資青睞,東協持續成為資金湧入的標的。除了馬來西亞股市指數顯示為下跌,其餘的東南亞股市,印尼、菲律賓漲幅有兩成五,印度超過三成,越南則有一成六,新加坡漲幅約七%。二○一五:亞洲區域整合元年而號稱「東協加一」的中國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早已在二○一○年簽訂。早已有許多不堪大陸工資連年翻漲的台商,陸續將產能移往東協國家,並從這些地方出貨到中國,享受低關稅。若AEC成立,東協自己整合成為一個六億人的大市場,再加上中國的十三億,又有中產階級崛起的消費力,對企業家形成了極強大的吸引力。然而,企業家到東協投資設廠,雖然有助於提升個別企業的獲利,卻無法創造台灣的就業機會與經濟發展,因而透過FTA的簽訂,加入區域整合的潮流,一方面讓企業產能和人才不需因擔心失去競爭力而外流,二方面也才能讓企業在公平的起跑點上與其他國家的企業競爭。目前台灣正極力爭取加入的兩大區域多邊自由貿易協議──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與預計明年底完成談判的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分別預估可達二十七兆美元和二十一兆美元的經濟規模,約占全球GDP的三八%和二九%。但各國重視中國對台灣加入的態度,因而ECFA架構下的服貿和貨貿談判,如果進行不順,也可能成為簽訂這兩個重要FTA的絆腳石。未來一年,將是亞洲區域整合元年,台灣必須與時間賽跑,才不會落入被國際社會邊緣化,喪失關稅競爭力,甚至可能吸引不到人才的負面循環中。
*意猶未盡,看更多>>2015談理財,精選20大趨勢美國延後升息、中國成長減緩、貨幣戰爭、自由貿易協議、滬港通、石油大戰、暖化商機、黃金打底、老齡化商機、第三方支付、4G元年、機器人、大數據、個人工廠時代、無人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