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不容易察覺,也不容易駕馭,尤其是當人們最初並未預期會有這些轉型發生,且轉型的速度非常快時。由於每一個市場中的轉型動能正在增強,所以現存的市場與政策無法適當支持這些新的現況,而且情勢愈來愈明顯─不管是國家級或國際級的層面均是如此。轉型所促成的新活動超出整個金融體系能夠適應與承受的範圍,結果就形成一連串的阻礙和「錯綜複雜的管線阻塞問題」(plumbing problem,譯註:指金融體系的資金流動無法正常循環,不暢通,甚至無法周轉),這些問題的發生引起混亂、動盪、彼此推卸責任,眾人才終於瞭解,一定得做某些改變才行。接下來,在採取必要的改進措施後,市場參與者─在此指投資人和國家級與多邊政策制訂者─終於正視不確定性的存在,並開始擔心未來可能發生進一步的騷動。
#@1@#開始於2007年夏天的市場動盪,說明了未來仍有可能發生過度反應和混亂。我敢說這些動盪將會動搖全球金融系統的根基。原本一個專屬於美國次級房貸市場的特有問題,已經演變成一連串的崩潰,而華爾街和一般商業界(main street)人士都無法躲過這個問題所帶來的衝擊。一開始,由於民間與公共部門市場參與者對這場動盪的前因與後果不夠瞭解,所以反應不足;有很多觀察家很快就判定它是短暫現象,也認為它帶來的衝擊有限。投資人─尤其是股票市場的投資人,將它視為不會引發傳染效應(contagious)的單一事件。另外,政策制訂者一開始是保持觀望,這麼做一方面也是希望讓貪婪的貸款人和不講道德的放款人因自己的行為而自食惡果。其實政策制訂者會有這種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不久之後,整個情況完全改觀,金融產業與整體經濟裡的組成要素全都受到重創。在更瞭解這些現象後,人們展開一連串的補救流程,相關的作為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大量挹注緊急流動性。當挹注資金的行動未能止住崩潰趨勢時,美國政府被迫採取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直接介入支持家計部門。同時,西方主要投資銀行的高階主管魚貫前往亞洲和中東,舉辦大規模集資活動,當時很多財經媒體都在頭版報導這些活動,他們使用了「救命索」《華爾街日報》、「紓困」(bailout)《金融時報》以及「主權財富基金的入侵」《經濟學人》等字眼來形容這些集資活動。
#@1@#對某些人來說,開始於2007年夏天的金融市場動盪,其實完全反映了全球經濟的世紀大轉型。目前有很多不同的經濟和金融動力正在發揮影響力,這些動力的衝擊將形成重大的後果,不過,目前全世界的政策和市場結構卻還不足以承受這一切。因此,儘管這些動力讓效率得以提升,卻也為短期動亂帶來了較高的風險。事實上,這本書要傳達的重要訊息之一是:目前的動盪絕對不是階段的開始,也不是結束。這一連串的矛盾與異常現象,代表以下的緊張情勢正逐漸升高─「全球金融舞台參與者或演出者所急切追求的」與「為將發生動盪的風險降到最低,現有體系可以合理且安全適應的」,這兩者之間的情勢愈來愈緊繃。這些訊號也顯示,不同國家的財富消長,已讓一些新的參與者和產品開始擁有全球影響力。你一定要瞭解到,最近這些金融危機背後的動力還沒有消失,這些根本的全球轉型將是決定與影響未來投資和政策情況的重要關鍵。最近異常情況的例子有很多,也許這個變化的最佳公開寫照是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前主席亞倫.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在2005年年初所發表的那一席談話,他將美國短期利率(聯邦基金利率)連續且明顯上升,但長期利率卻反而下降的情況形容為「謎題」。當時美國債券市場所透露出來的經濟訊號和全世界流動性最高的市場─美國股票市場─所顯現的訊號彼此衝突,對投資人來說,這種情況看似延續了很久(因為許多投資人認為一個星期已經算是「長期」)。
#@1@#在市場出現矛盾的同時,Fed觀察家圈子裡也出現非常罕見的情況,這是一群以預測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為生的華爾街經濟學家和分析師。2006年年中時,利率是5.25%,當時絕大多數的Fed觀察家分成兩個立場相反的不同陣營。其中一個陣營預測利率將會提高到6%,但另一個陣營以同等堅定的信心,預測利率將調降到4%。我記得我當時多次提起這個現象:一群可靠的市場觀察家,對利率走向和調幅的看法卻那麼分歧。在我的印象中,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過。儘管市場上的觀點這麼分歧,全世界流動性最高的兩個金融市場也露出矛盾訊號,但傳統衡量市場恐懼度的指標─市場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卻屢創新低。很多市場參與者開始被市場波動性降低與整體風險下降的情況搞得昏頭轉向,這也導致他們轉而從事更加危險的交易─問題貸款。而由於「金融煉金術」一直都能創造不錯的成果,也促使大量的資產負債表(包括美國房屋所有人的資產負債表)過度使用槓桿,同時使用過度複雜的投資工具、產品和手段。儘管異常訊號持續浮現,但市場參與者這一端並未進行重要且足夠的調整。他們非但沒有設法尋找新的分析與運作基準,以更加瞭解相關發展,許多投資人反而加速前進,挺身去承擔更多風險。此外,政策制訂者雖表達過一些不安,但他們好像既不願意,也沒有能力採取太多行動。
#@1@#這樣的情況導致失序現象開始出現。在沒有健全的分析基準下即嘗試駕馭市場,將會衍生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當高頻數據和/或價格突然反轉,就有可能引發非常嚴重的後果。很明顯地,剛剛開始出現的各種情況,就是上述論證的鮮明寫照。在那之後的激烈波動期,金融體系蒙受了驚人的損害。隨著情況逐漸明朗,媒體一開始估計「大型銀行」只會產生約180億美元的虧損,但後來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將這個數字大幅修正到4000億美元!無怪乎觀察家開始想要瞭解這個景象將可能造成什麼樣的長期衝擊。有些人表達了他們的疑慮,認為這個現象將導致全球化的基礎趨於瓦解,更精確一點來說,這會讓跨地區疆界和金融工具的市場整合受到阻礙,而不只是循環性的小干擾而已。所以你會問,究竟有哪些結構性因素可以解釋這些雜音?為何市場參與者難以發展出適當的分析工具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