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在市場上是個令敵人敬畏的名字,它的帝國版圖在過去20年間不斷擴張,軌跡如同歷史上所有帝國一樣,拿下要塞、逐鹿中原,全球運籌則採取一地設計、三地製造、全球交貨策略,成為全球最大PC連接器、電腦機殼、PC準系統製造商。在面對終端客戶方面,鴻海在全球主要客戶附近設立研發中心,提供客戶產品開發、快速工程樣品及快速交貨服務。與英特爾、思科、惠普、戴爾、蘋果、IBM、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各產業市占最強者結成策略聯盟,如同打高爾夫時要選和贏家同隊,而郭台銘則是大小通吃。2003年鴻海的尾牙上,郭台銘表示購併將是未來重要的成長手段,果然當年就有芬蘭的藝模、摩托羅拉墨西哥廠、國碁電子三樁購併大案,之後整個鴻海集團包括群創(3481)、廣宇(2328)、正崴(2392)等,陸續以策略聯盟、入股、購併等各種方式,持續擴大鴻海帝國的國界。
#@1@#鴻海以購併整合上下游產業,它的業績也年年倍數成長,從惠普到新力,自美洲至亞洲,拿下國際各大廠代工訂單,讓它得到全球代工之王的美名,並帶給市場不斷的驚嘆號,更讓國際投資機構瘋狂追逐它的股票。2006年1月,鴻海的股價正式站上200元,當年鴻海集團營收也穩穩站上兆元大關,14個月後股價衝到最高點300元,讓投資人笑得合不攏嘴。然而,全球景氣迅速反轉,即使連代工之王也措手不及!2007年11月的第一波次級房貸風暴,讓美股大跌600多點,原來只是開胃菜,2008年景氣的衰退,已從股市大跌反映到廠商業績的大幅下滑,鴻海也無法例外,當年稅後盈餘只剩551.3 3億元,不但較前一年衰退29%,亦創下近10餘年來獲利首次負成長紀錄,股價在去年11月還曾跌到52.6元,讓不少分析師跌破眼鏡。但更驚人的是,其實早在景氣反轉、台股大跌的前一年,鴻海的股價已率先墜落,自2007年元月收盤225元起,6月達到300元高峰,從此一路到今年2月底為止,鴻海跌至69.7元,2年多下來報酬率是-94.28%,同期間台股卻只有-44.03%,可能市場慢慢感覺到,營收已達兆元的帝國要再創成長高峰,不容易再見到。
#@1@#的確,以集團主體鴻海的稅前純益成長率來看,從2002年起逐年升高,2005年獲利成長達39%,2006年更成長了50%而達到一個巔峰,2007年則掉回26.7%,連2001年的水準都不到,警訊浮上檯面,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使得獲利成長率竟為-28%。鴻海過去以核心事業3C:資訊、消費性電子和通訊為基礎發展,再加上2002年中郭台銘宣示準備進軍下一個3C,即汽車(Car)、通路(Channel)與數位內容(Content),去年整個集團擴張的垂直、水平整合也不出這6大架構。但一個全球的金融海嘯,打亂了整個發展進程,舊的事業成長受挫,新的事業卻尚未成熟,甚至可能來不及長大。帝國版圖的擴展受挫,集團領導人似乎心知肚明,沒有新產業的投資,就不會有新的成長動能,今年3月,鴻海有了大動作,首先宣布搶攻環保節能市場,和IBM進行策略聯盟。才隔一天,鴻海更以集團公司名義正式跨入生物醫療行業,宣布入股生物科技廠商訊聯,並合資成立康聯生技,瞄準中國大陸生醫市場,正式宣告布建集團的第7個C-care。大和國泰證券分析師黃文堯指出,鴻海一年1到2兆的營收,已經大到一定程度,無法靠單一個產品來得到成長,之前也投資了電影、軟體、汽車甚至煤礦等等,短期間內很難發揮大效用,至少要5年的觀察。「一直蹲在製造業,遲早被中國趕上。」一名電子廠董事長表達出台灣電子業的無奈,過去鴻海有垂直整合的優勢,歐美地區沒有,所以會下單給鴻海;問題是OEM靠代工賺取利潤,沒有頭(研發、創新產品),沒有尾(品牌、通路、銷售),3到5年後中國本地廠商有天時、地利、人合的優勢,鴻海還有嗎?
#@1@#問題是,鴻海轉進到生技醫療會有優勢嗎?為什麼郭台銘會挑上生技呢?一名創投界的人士說:「現在創投業對IT已沒興趣,而且台灣的大老闆都喜歡搞生技,台塑、國泰、新光、中信幾乎都有投資。」再者,現在投入生技醫療正是時候,一名醫生表示,大陸和早期的台灣社會一樣,人民的醫療資源匱乏,但需求很高,而生技業需要時間與金錢的投入,等到產品開發成熟,中國人民所得也提升到一個程度,時間剛好配合得上。以鴻海的發展策略來看,過去強調的6C產業,現在加上第7C,以及投資中國大陸電子通路商賽博數碼科技,可一眼看穿,這7C一直都圍繞著1個C,就是China。事實上,台灣許多大老闆心裡也都有個共識:未來5到20年要看中國大陸,這裡談的不是製造,而是中國大陸的內需消費市場。現在的中國人民,食、衣已不成問題,住、行還在投資建設當中,等到所得一提高,就是對醫療的暴增性需求!鴻海醫療小組召集人、康聯生醫董事長吳啟誠表示,康聯將建構新世代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及預防醫學的整合服務。而康聯的第一個健康管理中心將於今年在台北成立,馬上產生營收,未來則瞄準兩岸三地5千億市場,這正好符合郭台銘一向重視獲利實現的投資原則。由此看來,鴻海帝國版圖擴張的密碼,就在第8C,即中國內需市場。以郭台銘過去在IT產業的作風,一向不會去承擔開發新技術、新市場的風險,都是切入能見度較高、有市場性、回收較快的產業。例如挑中了手機、PC等成熟、大量的產品,幾乎沒有帶頭創造過一個新產業出來。
#@1@#電子業同行眼中的郭台銘,每次都是要玩大的、玩系統,這次鴻海和訊聯合資成立康聯,正是為了組織起未來鴻海在中國生技醫療架構的第一步棋,並利用台灣為基地做一個核心的架構,視營運的狀況再陸續投入資金。正如同過去鴻海在電子業供應鏈系統的建構一般,而且健康檢查講究的是品牌,比起做代工多了很多優點。企業轉型一定都會先試水溫,用「點」去測,條件成熟、能見度高之後,才會大幅投進資源,大膽擴張,鴻海有現成的「系統性」優勢,必會善加利用。一名業界人士表示,2007年韓國媒體曾報導,郭台銘表示將捐款1千億元於癌症治療事業,早已顯示了郭台銘對生技醫療的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