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爆紅的YouTube影片,在網路上傳遞的速度簡直驚人,我不知透過「伊媚兒」收到過多少次,據說,它發燒速度之快,每一個晚上均有數百萬人次上網瀏覽。影片內容是英國著名的星光大道電視節目「英國達人」(Britain's Got Talent)中一位參賽中年鄉巴女的驚世巨「唱」,現場聽眾及電視前觀眾起初都對這位「超土」的鄉巴女極不看好,甚至投以「等著她出糗」的不屑眼光;但一經開唱那首著名舞台劇「悲慘世界」的名曲「I dreamed a dream」時,如黃鶯出谷、美妙清脆之聲,猝然引起全場騷動、驚喜之聲不斷,美麗的女評審甚至用「聽您的歌聲是至高的榮譽」來形容。這個影片不經意讓人強烈感受到「以貌取人」終會產生「形象偏見」。在美國生活的十年日子裡,由於人種膚色多元,「形象偏見」也經常發生。猶記得有一次到紐約中國城與友人餐聚,離開時發現餐廳所在位置的那條街上,一整排停泊的車輛皆被擊破車窗,我和這群朋友第一個念頭閃過,不約而同認定是不肖「黑人」所為。當我們趨前數步至隔街,赫然發現一位手持棒球棒的華人胖小孩,帶領著四、五位白人及華人小孩,一路用球棒將隔街車窗也一一擊破,那時情景讓我們這群大華人朋友看了好是驚訝。
#@1@#另有一次,在我任美國世界日報特約記者職時,在新聞稿交稿後,為了滿足照片版面,刻意製造了一個照片新聞,我將一雙球鞋的兩條鞋帶綑綁在一起,然後丟上電線桿,照片下標寫著「某郡無聊男子,將球鞋丟上電線桿……」,照片出爐見報後,我一些朋友又不約而同鎖定可憐的黑人朋友,認定是他們所為。如此「形象偏見」的故事層出不窮,黑色肌膚人種,是那麼的可憐與無辜! 「以貌取人」乃由「以容取人」演變而來,出自於孔子對其弟子「形象偏見」之感嘆語:「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韓非子.顯學》的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澹臺滅明(字子羽)貌不甚寢,體態及相貌皆相當醜陋,孔子因此認定他資質低下,難能大成,孰料其才德雙全,與其容貌並不登對,終究成為聲譽極高受人景仰的文雅之士。相反的,另一位叫宰予的,由於利口善變、鋒芒於外,孔子因此極度肯定他的未來作為,但相處久了才察覺他才德不足又行事慵懶,其智慧才華與其談吐並不相稱,甚至以朽木不可雕來責備他。外表形象常被作為取捨的第一判決要件,長得帥俊美麗的人,總會得天獨厚的占盡「勝」判優勢。然而,「貌」可為外型、長相、言語、名氣甚至學歷……等,人們常受這些主觀因子失去其客觀判斷之準則,因此,容易產生主觀判定的偏誤。要打破這個迷思,讓「公平」進駐,就請勿「以貌取人」,以避免造成「形象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