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採購團一波接著一波來台,搶占媒體焦點,吸引台商注目。雖然採購團只是中國大陸為了短期的「家電下鄉」提升農村所得政策的一環,也有廠商只把它視為一種急單,然而,身為這波採購團推手的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卻看出台商在整個大中華區布局的最佳機會,《理財周刊》特別專訪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王志剛,剖析在兩岸關係步入一個新的局面、中國大陸計畫提高人民所得、振興內需之際,雙方如何找出共同利基,以及台商該如何掌握這一波大潮流。
#@1@#問:大陸的採購團一波接著一波,來的廠商具代表性嗎?實質效應有多大?答:今年1到4月份台灣出口下跌39.5%,這是我們當前經濟委靡不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又因為大陸占我國出口的40%,因此成為關鍵之一。4月8日我和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國台辦主任王毅先後聊過,大家都有共識,一方面配合他們擴大內需,也讓台灣在大陸市場滲透率能夠有所提升,所以商務部要組團來台灣。第一團5月31日到,由海貿會會長李水林領軍,90人中大廠商就有48家左右,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海爾、長虹、聯想、TCL 等。到了以後我們會先在台北辦一場家電下鄉說明會,另一方面邀請台灣廠商來,包括電腦、家電廠商等,在台北辦一場廠商面對面、一對一的座談會,接著會到高雄辦一場洽談會,這種團在6月底還會來第2團,7月則會來第3團,陸續還有14個團會來。還有一個團是大家熟悉的20億美元面板採購團,5月31日來一團,6月1日來一團,再由訊息部電子業祕書長領軍來一團,他們估計大家談得好的話,採購金額可以達80億美元。
#@1@#問:許多台廠擔心,大陸的採購團會不會只是救急的短線效應而已?答:現在採購團來台到底有什麼成績,大家都在看,我們希望透過廠商一起努力能夠減輕衰退的力量,當然,「把急單變長單」是我們的目標。短期來看,貿協邀請的台灣廠商都是品質好、交貨穩定的廠商,人家跟你買一次,下次還會再買,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長期來說,更重要的是要在大陸市場扎根,這點貿協正在努力,從今年年初開始陸續在做。我在台大教這個30年了,要扎根,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市場,所以我們在大陸做市場調查,2年內要對50個城市完成調查,今年要做30個城市調查,多半屬於內陸城市,配合他們政府查訪中部、東部、西部、東北等。做完市調之後有2個方式協助台商,第一,我們幫台灣本地廠商去對岸銷售;第二,協助大陸台商外銷轉內銷(現在外銷很艱困),要讓原來做OEM的廠商,建立起他們的品牌,貿協已經在大陸各地辦了25場品牌研討會、說明會。
#@1@#問:怎麼從採購團來看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趨勢、未來戰略為何?台灣廠商怎麼順勢設定目標,追求同步成長?答:大陸是外銷導向經濟體,外匯存底接近2兆美元,是全球第3大貿易國,也是第3大經濟體,今年內可能變第2大,但是這種經濟發展是不均衡的。今年北京17大時胡錦濤有說過,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人們需求有差異,差異在貧富不均、城鄉差距過大、社會福利不足、對外依存度過高、環保太不受重視和能源效率過低。這些差異造成,乃因為原來計畫經濟轉入市場經濟就會這樣,其實我們以前也有,不過沒那麼明顯。以最被重視的城鄉差距來說,我常跑鄉下做市場調查,也發現這個現象的嚴重性,因此大陸政府現在積極的作法是提高農村所得,三中全會通過一個案子,到了2020年,農村所得要加一倍,才有「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政策,我們要配合這個方向,他們也有他們的需求,「採購團」即是雙方相互合作的成果。因此,我在大陸跑2件事情,一個是採購團,一個是世博會,以及在大陸做市場調查,協助台灣廠商扎根當地市場、建立品牌,才能把急單變長單。
#@1@#問:貿協如何協助台商在大陸扎根?整個通路布局策略為何?答:即使台商建立了品牌,東西要在哪裡賣呢?因此要建立通路,所以我們在上海協助成立「城市超商」,專賣台灣貨;在北京也正在規劃設立「台灣魅力館」;在昆山,他們市長前幾天來和我們簽約,一起合作建立「台灣商品物流中心」,位置距離虹橋機場只有20分鐘,離海滄港也很近,台灣商品進去免稅,出來之後再繳稅,這都正在規劃中。還有在東莞,那邊有很多鞋廠,我們打算成立一個專賣鞋的大賣場,另外,台灣貿協和台商投資的大賣場在談,裡面成立「台灣商品專區」,我們找的廠商不限定在台灣製造,在大陸的台商製造的也可以,第一個會在蘇州成立,我會去剪綵。現在的通路只是點,我們希望讓點變成一個面,要讓大陸人真正對台灣產品有印象,就必須要把它展示出來。另外,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在選擇重要的城市辦台灣商品展,例如今年9月17日,我們會在南京辦南京台灣名品的交易會,南京市政府則是全力協助,原來給我們一個館,只有600多個攤位,回來招商一下子就滿了,後來再開一個館,結果2個館也滿了,現在3個館都滿了,共有600多家參展廠商,合計1800個攤位。這個辦起來也非常的浩大,南京從來沒有辦過那麼大的展,當地政府也非常緊張,擔心旅館房間夠不夠、交通工具、接待等問題。
#@1@#問:為什麼選擇南京,有沒有什麼後續效應?大陸民眾對台灣產品經驗為何?答:除了因為是國父孫中山長眠的地方之外,重要的是它的地理位置,因為蘇北地區農村比較多,所得也比較低,南京往西的安徽、河南也都是以農村為主的地區,東邊接長江三角,這幾個地區都可以以南京為出發點。其實台灣的商品在大陸已經建立品牌了,只不過不多,較知名像康師傅、旺旺、統一等食品業,但大陸早有耳聞台灣發展的程度很高,消費者對台灣商品印象都滿好的。例如南京都還沒辦,吉林就來找我們,要比照南京辦一個,這都還沒辦,瀋陽市長也要找我們辦,而且還要馬上簽約,瀋陽還沒辦,青島也來了,他們對我們興趣滿高。另外一點,我們做過深入的市場調查,將來展示中心推出來的東西也是配合當地市場需求,這幾個因素湊在一起,也是為什麼他們歡迎我們去辦展覽,希望讓台灣的品牌在大陸市場上扎根,讓消費者對台灣品牌有偏好、認識,將來絕對會變成我們的「長單」,這是貿協非常認真看待的重點。
#@1@#問:在和彼岸洽談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認知的落差?兩岸的貿易單位未來將如何相互合作?答:我們貿協和大陸的貿易促進總會簽有合作協定,雙方像兄弟一樣,我們和5月31日率團到台北來的海貿會也簽有合作協定,彼此相互幫助,他們到台灣來,我們也協助參展、邀廠商。當我們到大陸去,也是請他們協助。不過,並非每件事情都像外界想像的那麼順利,箇中也有很多辛酸,人家也不會毫無目的地幫你,你跟大陸來往很坦誠交換意見,你瞭解他們的困難,他們也瞭解你的困難。以世博會來講,爭取到後來得到邀請,讓貿協在那邊建台灣館,商談過程中也經過不少溝通,一開始他們把我們的館和港澳排在一起,我們有困難,他們瞭解,後來把我們和港澳分開,基本上那個區域還是中國區;他現在把那一塊整個變成亞洲館,包括日本、韓國,降低不少爭議,這個過程中也很辛苦,不是想像的那麼順,可是這是40年來第一次受到邀請,上次是1970年。
#@1@#問:除了短期的採購團、台灣展、世博會以外,長遠來看,貿協在整個大中國布局的「棋盤」是什麼? 答:現在我們在大陸10個城市有設據點,原來就有5個—北京、上海、成都、廈門、青島,我來這10個月也增加5個—南京、東北的大連、武漢、廣州(原來由香港據點負責),現在正在辦一個未來很重要的據點:廣西,不要看這次廣西採購團只買了1億美元的水果,廣西的南寧和越南是邊境,東協加一後,南寧就變成中國大陸進入東協的關鍵閘口,我們趁那邊還沒有很緊的時候就先到那邊去設個站。這10個點都是非常重要的策略性布點,對台商未來在整個亞洲市場的發展,可發揮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