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特區計畫在中國大陸政府的支持之下,將開放台灣金融業者先行,若再配合第四次江陳會談、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進程,兩岸金融機構將成為金流互通的先鋒。過去半年來,富邦銀參股廈門銀行、徐旭東入股四川城市銀行等成功個案,還有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率團拜訪大陸MOU談判主要對口單位銀監會,讓各家金融業者已感受到西進時機逐漸成熟。而對雙方政府高層而言,不僅是讓台灣資金過去,兩岸金融機構相互參股才是「合作」的最佳事證,因此馬政府不但開放陸資,更以陸資參與公股銀行為最大善意。然而,目前就算陸資要入主公股銀行,還得先取得兩岸主管機關的意向與法規的解套,這個問題對國內各家金融機構而言複雜的程度不一,但是對兆豐金控(2886)來說,卻沒有陸資申請來台參股問題!?
#@1@#原來,兆豐金控內早有中國政府的股份,它是目前國內15家金控中,唯一擁有12%中國政府股份的金控,這批股份在過去被國民黨政府以《在台地區大陸股東行使條例》來凍結其股東權益之行使,讓早期中資持股變成跛腳股權,並交由財政部代管。令人好奇的是,這批股份又是怎麼來的呢?其一來自於兆豐金前身的交通銀行,於1908年清朝政府為贖回京漢鐵路成立的交通銀行,一直具官股色彩,在國民政府遷台後,仍擁有許多早期大陸地區股東。其二是前身可溯至清光緒時期之大清銀行及戶部銀行的中國商銀,而中國商銀原英文名稱叫Bank of China,但民國60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後,為避免海外資產因名稱中的China一字被大陸的中國銀行直接接收,因此改名為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中文稱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CBC)。因此,除了兩家銀行有的大陸股東之外,相信其保險庫中亦存有當初大陸地區股東持有的有價證券、債券等。所以對馬政府來說,對岸參股本土金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將《在台地區大陸股東行使條例》予以解凍,並以此做為第四次江陳會談的利多。令人不由得想起財政部長李述德曾經對外透露一段值得玩味的話:「政府目前沒有釋股計畫,但陸資是透過公開市場收購,就非財政部管轄。」言中所陳述並無錯誤,只是刻意忽略事件發生的時間背景,原來是在1949年之前。在兩岸政府有更進一步金融合作的默契下,據傳馬政府還打算再放寬陸資持股兆豐金至25%,甚至不排除獲得董事席次。那剩下近13%的股份從哪裡來?一下子從公開市場買下必定造成極大的價格波動,誰手上還有這麼多的兆豐金股權呢?答案是中信金(2891)的辜家。中信金整體持股占兆豐金股份11.168%;陸資取得後只需再由公開市場買入1.832%,加上原有大陸股權12%,即可達成持股25%目標。辜家因插旗兆豐金的紅火(RedFire)事件,讓金管會強烈要求中信金及其子公司中信保經、中信保全,在2011年前將手上兆豐金持股出售完畢,實際上做法是中信金先將該批兆豐金股票信託於台灣金控,而台灣金控董事長張秀蓮又是前金管會主委,有能力確保這批股票順利的移轉到買方手上。
#@1@#除了兆豐金,陸資也另尋管道入台,在大中華區經營許久的香港恆生銀行亦有意併購陽信商銀,若此案成功將成為兩岸三地的金融合資典範,也將是「海西特區」的成績單。陸資會看上陽信商銀,是因為陽信商銀傳出有嚴重資金缺口。2007年,陽信商銀董事長陳勝宏、民進黨籍立委薛凌及薛凌的弟弟薛宗賢因涉嫌超貸案遭到起訴,再加上爭議性十足的中華郵政轉存案,顯然買方切入的機會多、勝算大,但事情的發展頗為曲折。香港恆生銀行出面提出100%併購陽信商銀,這筆錢卻同時含有香港及中國大陸資金,因恆生銀行本身握有福建興業銀行16%股權,而福建省財政廳亦是興業銀行的大股東,若併購案成功,陽信商銀就成為全台首家陸、港合資銀行。另外,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表示,福建興業銀行已經向大陸國務院、銀監會等主管機關提交在台設立辦事處申請,這一切都暗示著,只待陽信商銀點頭。但據了解,陽信商銀的大股東一度有出售意願,但事後又不知何種原因反悔,而2007年超貸案法院審理將近終結,將在7月前後宣判,案情結果似乎對被告有利,可能也是陽信反悔的原因之一。目前雙方仍在商談,但已知恆生銀行在台不止接觸陽信商銀一家。從這一波陸資積極搶進台灣金融機構潮流中得見,海峽兩岸已從代工、物流走向共同金流的階段,雙方的經濟密合度也會更深,朝大中華經濟圈的形成將再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