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簽署MOU(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能為台資金融機構帶來哪些利多?台灣銀行董事長張秀蓮認為,「有多少利多,要看談判的『市場准入』細節。」而某外資高階主管則認為,若簽署內容能高過香港的CEPA規範,那就可說是:「台灣光復以來的最大好消息。」
#@1@#金管會主委陳則開門見山地表示,金融業要分享大陸經濟榮景,MOU只是基本門票,等進場後再決定要選哪個位置及區域,但MOU一定要先簽,才會有後話。張秀蓮認為,我們希望要求人民幣業務,不必等2年就可以升格,這是超越WTO(世界貿易組織)承諾;如果要超越WTO對外商承諾的部分,一定要簽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才能突破。先簽MOU,ECFA再一面談,如果談成的話,爭取WTO更好的條件才會比較順利。對於開放後的利弊得失,業界也該提早因應。張秀蓮表示,國銀登陸希望爭取優於外銀的條件,對方也可能要求台灣對等開放,兩岸金融談判應建立於「實質」,而非「數字」對等的架構上,否則雙方金融機構規模差異不大,並不具對等意義。目前對岸也希望將相關談判議題制度化,因此簽訂兩岸金融MOU,應一併納入ECFA架構中討論,比較容易突破現局及雙邊安排。相較於張秀蓮的主張,陳則認為,ECFA與MOU是不能混為一談的,而且MOU簽署應優於ECFA。銀行局局長、現任金總法規及政策委員會主委曾國烈指出,兩岸金融MOU的簽訂並不會涉及實質業務開放範圍,實際範圍必須回歸各自監理法規。他也認為,國銀獲利能力太差,要想在登陸後參與併購的最大挑戰,惟有改善獲利能力,才能在資本市場取得併購所需資本。
#@1@#外資銀行高階主管也表示,台灣的金融市場過度飽和,若能開闢新市場,而且又是語言、文化相通,當然有助於紓解在台灣過度競爭的業務。不過,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旗下《銀行家》雜誌甫公布去年全球最佳獲利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三大國銀分別奪下第1、2、4名,工商銀去年一口氣大賺213億美元,榮登全球最會賺錢的銀行。就市值來看,今年大陸A股上漲,工商銀2624億美元總市值相當於15.7個花旗銀行、3.22個美國銀行、2.58個富國銀行,或2個摩根大通銀行。外銀高階主管表示,和這些「巨無霸」銀行競爭,台灣的銀行到大陸發展,別想一開始就很順利,因為競爭和風險是另一個新挑戰。當然,北京政府希望在此「歷史機會」點上改善兩岸關係,初期應該會給較「細緻、強性、務實」的優惠。曾多次參與兩岸金融會談的兆豐票董事長曾垂紀則直言,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已有多年歷史,但做得好的寥寥可數,而國銀想將現有單一辦事處升格為分行,「那只是義務」,但要想與現有中國境內金融業競爭,「簡直就是Joke(玩笑)」,所以一定要尋求其他方式,他認為,合資應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1@#寶來投信總經理劉宗聖(兼任台灣投信投顧公會兩岸組召集人)則表示,江陳會約定今年將簽訂MOU,兩岸可望全面開放證券業者相互設點、參股與實務交流;台灣基金業者今後也有機會轉投資大陸基金公司,而大陸QDII(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基金亦可能投資台灣投信發行的基金,國內投信並得以代操或成為QDII基金的顧問。這些都是金控母公司可直接或間接受惠的業務。劉宗聖也認為,台灣目前金融市場飽和且過度競爭,而中國大陸基金和股市投資人口上億,簽署MOU開放大陸市場,將使台灣金融機構的商品銷售由區域轉進大市場。對台灣的金融業者而言,MOU簽署有利台灣金融業者布局大中華市場,「以技術為核心、以區域為平台、以客戶為導向、以產品為媒介」。在挑戰方面,劉宗聖表示,由於兩岸政經封閉多年,在法規和適應上需要有學習曲線,中國是大陸型經濟,而台灣是海島型經濟,商業策略的考量並不相同。至於簽MOU會影響哪些銀行業務?包括人民幣存放款承作時間、兩岸匯款及網路銀行和投資A股基金及保單銷售等。
#@1@#就在市場紛紛擾擾之際,金管會在7月中發函給金融、電信事業等產業上市櫃公司,直接點明:「在兩岸政策有進一步開放措施之前,不得偷跑,包括私下和大陸機構進行策略聯盟,或簽署各種投資換股的契約,都在禁止之列。」金管會擔心政策還沒開放,台灣業者就和大陸業者洽談合作或入股等事宜,萬一開放的內容與個別協議有所牴觸,反而不利後續合作進行。另一方面,由於兩岸金融MOU簽署在即,加上攸關金融機構市場准入的ECFA將於明年完成,國內金融業鴨子划水,與大陸金融機構接觸,洽談策略聯盟的可能性。金管會以參股合資為例,假設兩岸政策只開放到投資某個比例,但業者和對方約定,是超越政策同意的比例,可能就會有無法完成的風險存在。特別是最近金融市場對MOU和ECFA的期望提高,因此有責任提醒業者,不要衝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