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330)現在正在進行全方位的評估,除了評估併購國內電池廠如新日光(3576),也對最新銅銦鎵硒(CIGS)太陽能製程很有興趣。但一如台積電過去的投資步調,評估沒到最後階段絕不輕言動手,這是台積電體系的沉穩作風,但卻可能成為其進軍太陽能電池市場的一大絆腳石。由聯電(2303)的策略來看,前置評估作業雖然少不了,但「做中學、學中做」的聯電精神,則在這次進軍綠能市場的布局中充分體現。比如轉投資聯相光電近來在薄膜電池市場中表現不佳,但卻一步一腳印地打開新興市場電池標案市場大門;又如為了進軍多晶矽電池市場,開始找上擁有龐大多晶矽產能的大陸業者合作,一開頭就想先解決料源問題,再談卡位大陸標案市場。所以,晶圓雙雄要想在太陽能電池卡位成功,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打破現有的晶圓代工商業模式的思考邏輯,因為,太陽能電池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價格競爭十分激烈,但終端市場卻多集中在政府標案或企業採購,零售市場則完全仰賴各國政府的電力回購補助(Feed-In Tariffs)。
#@1@#在全球各國推行節能減碳的政策下,自2006年以來,太陽能電池市場每年產值增加數倍,但2009年因全球金融海嘯,產值出現首次年增率為負數情況,但台積電及聯電卻在此刻才決定進軍電池市場。由此來看,代表太陽能電池市場產值規模已足夠大到吸引半導體大廠加入競爭,也顯示電池市場才剛要進入強勁成長期。對半導體廠來說,要做太陽能電池輕而易舉。因為太陽能電池就是以半導體製程生產,發電原理是將太陽光照射在電池基板上,透過p型及n型半導體,使其產生電子(負極)及電洞(正極),同時分離電子與電洞而形成電壓,一顆大電池就成型了。相較於現在主流的火力、核能發電,太陽能電池的每瓦成本仍高達3至5美元,是傳統發電的4至5倍,所以只有在政府進行補助的情況下,市場需求才會被刺激出來。也因此,太陽能電池市場過去對半導體廠並沒有太大吸引力,但現在隨著美國、中國、歐盟、日本等各國政府,將綠能產業視為金融海嘯後,刺激經濟起飛的重要政策方向,電池市場未來幾年成長力道之強,自然充滿想像空間,這就是台積電及聯電決定跨入電池市場的重要轉捩點。但台積電及聯電在評估如何進入電池市場時,卻遇到了很多難題,一來是太陽能電池是標準產品,生態結構類似追求產能最大化、成本最低化的DRAM市場。但因技術上沒有門檻,無法利用製程微縮的方式,拉大與競爭對手間的成本差距,所以占電池成本近4成的多晶矽成本,就成為獲利的關鍵,也因此,強調製程先進的晶圓代工商業模式,並不適用於電池市場。
#@1@#對台積電來說,擁有的全球太陽能電池專利數居全球第二,要拿下此一市場應該很簡單,但至今卻一直沒看到台積電有具體動作。電池業內人士對此有許多看法,一是台積電一時間難以跳脫foundry的想法,所以尚未找到正確的商業模式;二是台積電太重視技術,所以卡在技術領先的迷思當中;三是主事者蔡力行是「非自願」離開總執行長職位,所以現在做事太過小心翼翼,反而至今無任何作為。台積電的優勢很多,尤其在多晶矽的採購上,擁有極高的經濟規模及價格優勢,但台積電並沒有直接面對終端市場的經驗,而太陽能電池卻是個完全終端市場導向的市場,政府及企業標案占了7成市占率。如何直接切入銷售端,自然成為蔡力行布局市場時最大難題,而很明顯地,台積電至今仍未建立起強大的電池銷售團隊。其實,台積電若能直接併購或入主新日光,先以新日光既有的銷售團隊打開市場,後續再以合縱連橫方式,建置想要布建的薄膜、CIGS等技術及產能,一定會是最快達到目的之好方法。否則明年此刻,台積電可能連一片太陽能電池都沒有出貨。
#@1@#聯電與台積電間最大的不同,就是聯電做事一向速度快、反應快,卡位太陽能電池市場的動作已早了台積電一大步。而聯電有此佳績,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在背後的運籌帷幄自然是功不可沒。聯電了解太陽能電池的低技術門檻特性,所以現在所有策略都是先找到訂單,再談建廠或擴產一事。也因此,聯電初期將市場鎖定在最熟悉的大陸市場,而這正好符合了大陸官方扶植綠能產業的政策方向,聯電已經跟蘇州、武漢、廣州等地方政府,討論合作興建大型太陽能發電廠,或為企業及消費者建置太陽能電池發電系統。此外,開始與中國的多晶矽廠進行合作,透過掌握到多晶矽料源,降低生產成本。然而,對聯電最大的風險就是太過看重中國市場,畢竟美國及歐盟等先進國家,仍是太陽能電池最大的消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