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逐漸遠颺,但一個全新的「政府負債」風暴,卻逐漸成形!這是最新一期「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針對全球政府債台高築所提出的嚴重警告。前財政部長何志欽也同意這樣的說法,他說,在最近短短10年內,世界就已經發生兩次經濟危機,第一次是2001年的網路泡沫,為了解決這個泡沫,美國政府用次級房貸方式舒緩,沒想到卻造成更大的金融海嘯危機;如今,各國政府紛紛採用寬鬆貨幣與擴張性財政政策來解決金融海嘯,很有可能埋下下一輪赤字危機的種子。
#@1@#「經濟學人」在其官方網站上建立了一個「全球政府負債時鐘」(Global Public Debt Clock),除了統計各國債務外,還依據各國政府負債總額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高低(負債比率),給予不同顏色的註記;屬於低負債的中國大陸、印度與俄羅斯等顏色為淺綠色;中等負債的國家包括台灣、南韓與部分中歐國家為橙色;而美國、加拿大、日本與多數歐洲國家,則屬於高負債國家,顏色為黑色。「全球政府負債時鐘」並以過去10年歷史資料,來預估各國未來2年的債務狀況。經濟學人指出,目前全球政府負債總額達35兆美元,預計2年後全球政府總負債突破45兆美元,例如2年後的美國政府負債餘額將達10.09兆美元,負債比率達66.5%(目前為48.2%);英國則將達2.08兆美元,負債比率高達91.3%。台灣的情況也不遑多讓。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明年底止,中央政府累積負債將逾4.6兆新台幣,若再加上地方政府負債,全國累計總負債超過5兆元,負債比率逼近公債法所規定的40%上限,均創下歷史新高紀錄。要是再加計目前潛藏性債務餘額8.8兆餘元,國債將突破14兆元。審計部的算法則更為驚人,其「97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政府未來財政需求高達19兆7221億元,審計長林慶隆解釋,所謂的「未來財政需求」,就是外界熟悉的「潛在負債」,若以全國2300萬人口計算,連才呱呱墜地的小嬰兒,一出生就替國家背債約86萬元。政府長期囊袋羞澀、財政支出不斷擴大的結果,只好讓新上路的吳內閣,緊急祭出「縮減明年度政府支出」的經濟對策,使得99年度歲入出現4.1%的減幅,是近9年來政府支出縮編最大的一次。
#@1@#台灣財政之所以會快速惡化到這個地步,財政部高層官員指出,可概分為「收」、「支」兩大層面。第一是歲入連年下降,由於政府長期給予高科技產業租稅優惠,導致政府稅收無法隨經濟成長而增加,再加上每年都有選舉,國內政黨不分藍綠,為了討選民歡心、拉攏選票,各種減稅政策競相出籠,根據稅改聯盟統計,馬政府上任第一年已確定實施的減稅額度高達1878億元,平均每日減稅5.1億元。第二是歲出不斷攀高,由於公債法的限制,政府法定債務增加額度有限,但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政府只好透過編列特別預算的方式,規避公債法,舉債籌錢。從民國90年的「921震災災後重建特別預算」開始,幾乎年年都有特別預算,今、明2年更有4個特別預算同時執行,累計最近10年內,政府共編列1兆4583億元的特別預算,幾乎全以舉債因應。對此,政大財政系教授曾巨威認為,國家財政問題與家庭單純的財務問題不同,涉及政治、社會等多個面向,政府必須想清楚,「不能永遠當政治上的濫好人」,左右不分、搖擺不定,他認為想要解決當前財政問題,政府必須擴大格局、提升整體面。最好是「政府全面宣示凍結減免稅3或5年」,財政健全才有希望成功,曾巨威強調。在「收」、「支」雙雙嚴重失調的情況下,政府債務以等比級數的速度急劇累積,今年的「賦稅依存度」也將驟降35.6%,改寫中華民國史上的最低紀錄。
#@1@#所謂「賦稅依存度」是指,政府花出去的錢中,有多少是由稅收支應,國際間對於「穩健財政」的認定比率約是7到8成,也就是政府每花的100元中,有70到80元是由稅收支應,其餘部分才是由規費、公營事業繳庫盈餘、罰賠款等收入組成。根據財政部資料,國內的「賦稅依存度」在民國92年降到最低點,約為55%,剩下的45%只能靠賣股票、賣公有資產及舉債度日,雖然近年來已緩步回升到去年的73.1%,但由於金融海嘯與八八風災等重大利空衝擊,「大幅減稅+用力舉債」,使得今年的「賦稅依存度」恐將腰斬,只剩下35.6%的新低水準。影響所及,國際各信評公司紛紛調降台灣的評等展望。較早在去年公布評等結果的穆迪信評(Moody's),雖然給予台灣AA3的正面評價,但也強調「以評等為AA3的國家來說,台灣的負債相對較高,在稅收上必須有所改善」;今年初公布的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 Rating),則給予台灣長期「負面」評價,因為今年台灣政府的債務餘額,恐將是收入的142%。而最近公布的惠譽信評(Fitch Rating)也同樣給予台灣「負面」評等,惠譽表示,立法院通過的1200億元莫拉克風災特別預算,打算全數以舉債方式籌措,勢將弱化台灣的財政能力,若不改善財政危機,台灣的「外幣主權評等」最快在今年底將從「A+」調降到「A」。各國政府該如何重建財政紀律?
#@1@#事實上,這種國家債信快速惡化的困境,不光只有台灣如此,許多先進國家也深陷債務泥淖中,因此,已有若干國家決定著手健全財政紀律;像是英國希望透過提高富人的所得稅邊際稅率、限制高所得家戶的租稅優惠、提高燃料稅、提高儲蓄率,還有降低公共部門投資等方法,希望達到國債自2015至2016年2月間開始降低的目標。美國也開始發布「10年財政預測」,希望隨時提醒政府「花錢花在刀口上」,並重新採用法定隨收隨付制度(Pay As You Go)支應新計畫,也就是當引進任何新施政計畫時,必須提出相對應的抵銷收入增加或是支出減少的配套措施。財政部也在日前推出「中長期財政健全方案」,希望達到歲出成長率不超過歲入成長率、租稅負擔率不低於14.3%、國有非公用土地利用率不低於50%等目標;決定透過針對財務、稅務、財產的積極管理,規劃十大健全方案,宣示將從今年起的往後8年內,預期減少不經濟支出,或是增裕收入1兆元(未含稅收自然成長、綠稅的新增收入),平均每年約可以為國庫多擠出1250億元。這1兆元中的3000億元來自加稅,近4000億元來自釋股與加強國有財產管理,另外的3000億元則要求政府部門縮減支出。在牽動小市民敏感神經的加稅部分,財政部不敢著墨太多,新閣揆吳敦義也在立法院公開宣示,「現在不是加稅的好時機」,目前已知的加稅計畫包括,民國100年提高房屋稅與地價稅、102年調高營業稅率1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升至6%。財政部初估8年內可因此增加稅收2780億元,平均一年加稅約350億元。
#@1@#對此,前經建會主委、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佩服」,他甚至用「好膽」來形容財政部的壯舉,因為在民主社會中,敢公然宣示加稅時程表,挑戰選民的容忍度與接受度,「需要相當的勇氣」;不過,胡勝正也呼籲財政部,千萬不要「虎頭蛇尾」。前財政部長林全則認為,國家財政想要早日步入穩健軌道,除了開源節流,提高政府效能也是首要之務,而且是「非改不可」。林全說,他曾經在颱風過後,到地方去視察坍塌的河堤,發現縣市政府對於公共設施的態度是,沖毀了就再跟中央要錢,透過小型工程款的方式,「要到再蓋、倒了再要」,對提升政府財政效能沒有絲毫幫助。林全建議,要建立「機制」才能改善財政問題;第一步,中央的補助款要用公式補助,只要建立起透明公開的補助公式,不僅能讓較為貧窮的農業縣可以滿足基本需求,如果地方政府能夠撙節開支,節省下來的錢就是地方的;第二,地方也要肩負平衡財政責任,把地方以前的債務切開或歸零,未來只有「自償性」的建設才能舉債,地方政府亂花錢不要緊,但要自己負起破產責任,不能再向中央要錢、填補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