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貧窮問題,會變成一個持續的趨勢。」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說,「以前不景氣忍一忍就過去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台灣社會應該思考,怎麼面對長期高失業率的問題。」吳齊殷指出,過去數十年,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新興工業國家,在這段高成長期,幾乎年年都有2位數的經濟成長。但共產國家(例如中國)在九○年代末釋出的勞動力快速取代台灣。台灣過去幾年的轉型不夠成功,大多數關鍵技術還掌控在歐美日等國,也沒有廣大的市場可以帶動內需,來替代衰退的出口,也沒有自然資源可供開發。金融海嘯後的百業蕭條,只是產業外移以後,長期以來問題的呈現。吳齊殷指出,這波失業潮不僅是景氣問題,更是台灣的經濟結構的問題,社會轉型的步伐與經濟發展不一致,導致問題叢生。
#@1@#吳齊殷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是面對這波高成長轉為低成長的第一代:「悲觀的來看,6%的失業率只是一個起點,以後上升到10%也可能變成司空見慣的現象。」要解決青年貧窮化的問題,必須從教育政策、經濟政策、勞動政策,甚至是能源政策、城鄉發展政策一併考量。政府不能只依賴22K政策,來減少失業數字。對於多數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工作,起薪又大幅降低的情況,吳齊殷認為,這是台灣勞動市場的現實面,過去大學升學率只有30%,大學生就是高級勞動力的象徵。但現在大學已經成為平民教育,在人力需求下降後,大學生就業困難是必然的。大學普及化,還帶動許多問題。有更多學生為了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勝出,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墊高勞動力的教育成本,也把受教育的年限往後拉,延緩青年投入勞動市場的時間,導致普遍晚婚,甚至少子化,這些問題都環環相扣,不僅青年貧窮化成為一個普遍現象,也將醞釀更多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