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中以降,生技類股漲多於跌,除了受惠於大盤的多頭行情,上漲動力主要來自H1N1新流感。然而,即使H1N1新流感疫情再嚴重,也頂多肆虐台灣幾個月,但生技類股並不一定就此「回歸平淡」,因為自上月起,健保局改變了學名藥的給付制度,將提供上市櫃藥廠營收成長的新契機。
#@1@#自9月1日起,凡是通過歐盟PICs認證的學名藥,健保局給付價格將比照專利藥的80%,是未通過此認證學名藥的8倍之多。此項改變對台灣藥廠生態影響極為深遠,除了將促使台灣藥廠擴大學名藥比重,並致力通過PICs認證,也將拉大台灣各藥廠獲利能力與股價的差距,大者恆大的時代即將來臨。德盛生技大壩基金經理人傅子平解釋,假使健保局給付某種專利藥每顆藥1元,當其專利到期、變成學名藥後,由於每家藥廠都可生產,價格將大幅滑落,健保局原本只給付每顆0.1元,但自9月1日起,通過PICs認證的學名藥,每顆將可取得0.8元的給付,可說天差地別。
#@1@#學名藥知名廠商南光化學(1752)副總經理胡夢藹強調,擴大學名藥的市占率,乃是全球主要國家的趨勢,美國、日本、台灣皆是如此,這也將加速台灣藥廠間的整併;第一金投信基金經理人廖文偉指出,不少專利藥的專利,將於2015年到期,由於專利藥研發相當艱鉅,各國將掀起學名藥外銷的商業戰爭(表1)。「南光近期的營運目標,便是打進日本的學名藥市場。」胡夢藹認為,台灣的政策常與日本亦步亦趨,而日本厚生勞動省已將「提升學名藥市占率」,視為日本國家基本國策之一,並將對學名藥的給付額度,從原來的10%,提高到30%,以鼓勵患者使用學名藥。胡夢藹表示,日本處方用藥(包括專利藥、學名藥)銷售金額,每年約為6兆日圓,在2006年,學名藥銷售金額約為2875億日圓,只占總體金額的4.6%,若以數量計之,則約占16.9%,推估到了2009年,學名藥銷售金額將達到3379億日圓,約占總體金額的5%,數量將提高到17.5%,未來成長速度將更為快速,目標是在2012年,將數量拉抬至30%。這代表著,在4年內,日本的學名藥市場將成長超過70%,胡夢藹表示,台灣實施學名藥給付新制後,學名藥市場也可望大幅成長,「然而,南光董事長陳立賢希望的,不只要通過歐盟PICs的認證,未來更要通過美國FDA(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的認證(表2)。」健保局改變學名藥給付方式,目的何在?胡夢藹相信,健保局的目的有3個:其一,提升國內藥廠生產學名藥的意願;其二,加速藥廠之間的整併,讓台灣產生具國際競爭力的大藥廠;其三,台灣藥品市場已接近飽和,愈多台灣學名藥通過PICs認證,將有助於外銷至其他國家,讓台灣藥廠有繼續成長的空間。
#@1@#「老實說,健保局這個新政策,我有些難以理解。」廖文偉不諱言,全球醫藥界皆以美國FDA馬首是瞻,如果想讓台灣學名藥打開海外市場,應鼓勵藥廠通過美國FDA的認證,而非獨厚歐盟的PICs認證,「可能是因為FDA的標準,比PICs嚴格許多,健保局希望循序漸進。根據我的訪查,台灣大多數藥廠,都有能力通過PICs認證。」廖文偉也解釋,即使專利藥獲利驚人,但研發過程耗時、耗力,全球只有幾個大廠有此能力,而台灣藥廠雖然不乏上市、上櫃者,但規模依然無法與國際大廠相抗衡,擴展學名藥市場、獲得國際認證,是未來必走的道路,「不少人誤以為,台灣藥廠想通過PICs認證,就必須重新興建新廠,並且得花上5年以上的時間,其實只要更新設備,大約2到3年即可。」據傳,美國眾議院有意延長專利藥的專利,廖文偉澄清,即使通過立法,也不會溯及既往,因此短期間不會影響全球藥品市場,學名藥對藥廠營收將愈來愈重要。但他提醒投資者,未來將更要小心藥廠們的「話術」,「台灣有一些生技公司,尤其是非學名藥藥廠,可能將致力宣稱其研發的新藥,已進入FDA第2期試驗(一共3期),距離專利藥已經不遠。其實,要進入2期試驗並不困難,想取得專利,卻是難上加難。」廖文偉解釋,美國FDA前幾年修改法規後,有些新藥可直接進入第2期試驗,所以並不怎麼稀罕,但最後能取得藥品專利的,機率大概只有4%,沒有一家藥廠有絕對成功的把握,「台灣所研發的新藥,進入FDA第3期試驗的,只有中橡(2104)開發的龐貝氏症孤兒藥,不過也因為沒有信心取得藥證,已將專利賣給其他藥廠,收取專利費。」